中国特色的艺术媒体 |
|
日期:
2009/9/25 10:04:57 作者:廖上飞
来源:
今日艺术网专稿 |
|
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人相继宣告进入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随此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成果,中国艺术也相继宣告进入图像、资本、传媒时代。伴随着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中国社会各界(包括艺术界)激起关于与现代化关联的现代性问题、与社会结构转型相关的文化生态转型问题、与市场经济纠葛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健全问题、与图像挂钩的人类视知觉范式的兼容问题、与资本关联的资本强权问题以及由传媒引发的媒体倾向混乱问题的激烈讨论。从讨论的影响力与最终结果来看,可以用两个字形容——无力。这反向显露出两个征兆:一个是中国当代思想家、理论家、批评家等精英阶层文化敏感性的缺失,另一个是中国当代社会结构、文化生态的异常复杂性和混乱性。可以说,由于中国当代社会结构、文化生态的异常复杂性和混乱性,无论是局部地讨论资本、图像还是传媒,都要求将其放置在大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大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的背景之上讨论。同时,肯定的一点是,对艺术媒体的批评从根本上指向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而非对现如今中国艺术媒体现状的单纯描述或单纯批评。“特色”通常隐含着两层截然相反的意思:一层是,故意的“标新立异”,如果不为某种合理的价值观而标“新”,那所谓“异”也只会留于肤浅层面,而所谓“特色”也会笼罩上厚厚的投机意识;另一层是,无论是“新”还是“异”,其都指向“变革”这一根本的明智举动,倘若没有变革意识,那落后是必然的。
一 现状描述 媒体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由于这种工具特性,媒体可以说是一种平台,即供人与人、人与非人相互交流的工具。既然是工具、交流平台,那工具、平台本身是不可能有问题的,因为平台是无所谓好坏的,而有问题的只会是工具、平台的掌控者,即人。就因为这个原因,所有人都有理由对那些对艺术媒体本身狂轰乱炸者们的言论不屑一顾。因为较之于那种没有任何征对性的无的放矢,似乎从社会结构、文化生态、市场经济体制(资本流通机制)、媒体经营团队等根本上切入剖析中国当代艺术媒体要来得实在些。因为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有自身的特征,所以艺术媒体也带有很多自身特点。
1、“官刊”与“民刊”分天下 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政治体制,相较其它国家而言,我们的媒体团队中多出一部分,即“党支部”(官方刊物尤其如此),其把握整个媒体的思想倾向。当然,总管是“宣传部”,还有“新闻出版局”和“工商管理局”,这三个管理单位的权力在公民的意识中是模糊的,即各自权力分布相当混乱,这导致了艺术媒体(尤其是民间艺术媒体)经常经受一次又一次的审查,“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工商管理局”会时不时采取车轮战术,可谓之“严打期”。所以,艺术媒体普遍面临这样的困难:一方面要提升媒体的专业水准、销售量、商业效益,另一方面要应付思想管理部门一次又一次的审查。这里之所以说中国艺术媒体在媒体团队中多出“党支部”具有独特性是因为,在西欧很多国家14世纪就已经废除了这种思想管理机制。因为中国政府官员一贯秉持政治至上的执政理念,所以即便艺术媒体也必须与政府执政理念相一致,也要秉持政治至上的办刊理念。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艺术媒体的特色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民办刊物,民办艺术刊物更是呈空缺状。像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两刊一报”(《江苏画刊》、《美术思潮》、《中国美术报》)、《画廊》、《美术》,成为当时艺术发展方向的直接策划者。当时选择一幅画登在封面而不选择另一幅画就会制造出完全不同的艺术历史。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所有人都能预见明天艺术发展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原因很简单,因为所有的艺术刊物都秉持一致的办刊理念。90年代情况依然没有多大变化,尽管学院媒体异军突起,但学院在中国也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个机构而已。他们在一致办刊理念的管制下不可能有太多的创意。所以情况不容乐观。 真正的转变在21世纪,至少诸多“民办刊物”的出现改变了“官办刊物”一统天下的局面。至于多元的现象是否流于形式,但肯定的一点是,多元往往从形式的多样化开始。可以说2000年网络媒体的兴起与2006年左右民办刊物的大量创刊一改中国80年代和90年代的媒体状况。也就是说,今日艺术媒体办刊理念显然已由一元转为多元(至少是二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喜的转变。
当然,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如今民办刊物虽然争得一席栖身之地,但实力并不雄厚,依然无法起支配作用。中国民办艺术刊物与官办艺术刊物的对立格局就似国际经济旧秩序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对立格局。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无法主导国际经济秩序,根本原因在于由于自身实力的弱小而只能活在发达国家联合制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也就是说不光国际经济秩序的秩序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就连游戏规则都是由它们制定的,所以发展中国家要想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主导世界秩序,就得积极参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加入WTO便是最好的证明。道理一摸一样,中国原有的新闻出版制度与工商管理制度好比“国际经济旧秩序”,它更多适应官办刊物的运作模式,所以民办刊物要想与官办刊物并驾齐驱,共同主导当代艺术发展态势,就得积极参与构建新的新闻出版制度和工商管理制度。要求国家媒体政策做出调整。这也是势在必行,因为国家政府媒体管理制度必须随媒体自身发展态势不断调整,否则必然制约媒体发展。
2、“卖刊”与“赠刊”齐争鸣 如果说“官刊”与“民刊”两级格局打破了原有意识形态管制的整一性和办刊理念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卖刊”与“赠刊”在商业利益与受众上的争夺则更多涉及国家经济政策与资本流通机制的问题。
简言之,“卖刊”就是读者需要掏腰包买下来才能够阅读到的刊物,“赠刊”就是不需要掏腰包、甚至不需要跑路、直接由工作人员送货上门的刊物。当然,当代中国“赠刊”毕竟是少数。多数刊物(无论是官刊还是民刊)都有定价。这两类媒体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在于,对于媒体主办单位而言,肯定是要赚钱,因为在当代中国基本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的社会保障、福利、低保都少得可怜,更谈不上很多无偿基金赞助艺术等学术活动这回事。不同点在于,卖刊自身所承受经济压力稍微小一些,因为主办方从刊物售价同样可以回收部分开销,而赠刊承受的经济压力则要大一些,因为它们的资金来源多数要靠广告费。可以说,后者所考虑的因素要多一些。至于哪一类媒体赚钱更多,则应具体而论。这涉及到不同媒体经营团队所采取的经营理念、营销理念、宣传理念、销售理念等的合理性。
现状显示,“民刊”通常面临巨大经济压力,“赠刊”通常不会是“官刊”。同样因为中国社会体制的独特性,“官刊”通常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大多由政府部门主办和投资,它们在杂志出版之前就已经解决了投资费用回收问题,由是杂志销售量好与不好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甚至很多媒体主办单位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反正有政府养着,可谓坐吃山空。当然,“官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有合法的刊号,但政府的管制力量很大,自由度很小。而相比较而言,“民刊”没有稳定经济来源,有时很多刊物甚至短期内还没有合法刊号,但自由度显然要比“官刊”大一些,整个办刊倾向也更为轻松与娱乐化,意识形态意味不是很浓。很显然,机遇与风险性并存。
对于读者来说,“赠刊”更受欢迎,如果刊物水准也很高,那就会受到好评。因为当代社会慢慢向第三产业过度,即服务业等比重加大,所以读者更愿意阅读服务做得特别好的刊物。再者,“赠刊”像公共雕塑一样,具有强行观看性。当然,主办单位因为这个增加广告商的赞助、刊物因为这个而受到好评也是很自然的事。所以说,在受众群与影响力方面,“赠刊”较之于“卖刊”有很明显的优势。相反,很多门槛比较高的刊物和“官刊”通常有自大意识很轻视宣传和服务,所以很多即便自我标榜为当代艺术最有影响力的刊物,实际不过是自恋而已。 “赠刊”与“卖刊”显然都涉及商业利益问题,但这并不可怕,因为不管当代艺术也好,当代艺术批评也好,当代艺术媒体也好,排斥商业性已很不现实。并且抵制商业性的举动极为荒唐,因为商业与艺术、商业与批评原本不是天然的敌人,其之于当代更为明智的人而言,商业会成为艺术创造与批评的良好支持。而且,当代人似乎也应该努力使其关系良性化,也就是要努力构建新的资本流通机制。
3、“新媒”与“旧媒”显冲突 有人将电视、通信、广播等与报纸、杂志归为传统媒体(也就是“旧媒”),而笔者这里所谈论的传统媒体范围仅仅限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而新媒体(也就是“新媒”)则主要涉及网络。当然,新媒体不仅包括网络,它还包括电话、手机、电视等新兴传媒工具。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等新媒体逐渐占据了很多人的工作、生活空间,甚至大有取得“霸权”地位的态势。就网络说,2005的统计数字就已令人吃惊,截止2005年6月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使用户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总数为10300万人。可以说,因为新媒体的这种“强势”而使人对传统媒体的未来命运甚感担忧。悲观主义者认为,未来社会新媒体必然会代替传统媒体;乐观主义者认为,在人类生活愈来愈趋向信息化、便捷化的形势下,新媒体已占据了当代人心理的大部分空间,老人多选择传统媒体,而年轻人、新人、时髦的人会选择新媒体,而新媒体的运用也成为衡量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即认为不同的人(包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等各种)必然会持有不同的媒体态度。很显然,人们大多以个人的生活经验提出对媒体的主观认识(如:一个儿童会觉得最有趣的是电视,由此他们也自然有理由认为电视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有影响力的媒体;而一个青年人则有可能觉得跟自己最亲密的媒体是网络,因而他们会认为网络将会取代其它所有的媒体而“一枝独秀” ……),这一系列个人经验所形成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部分影响,但并不客观,太情绪化。如更为客观的讲,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会对传统媒体造成剧烈冲击,但这种“剧烈冲击”不可能造成传统媒体消亡。判断新媒体能否代替传统媒体,应该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的特征或特性的对照中进行。
新媒体是完全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类传播媒介,其无论从材料、构造还是从传递信息的效果等上都“焕然一新”。这里可以通过网络(代表“新媒”)和报纸、杂志(代表“旧媒”)的比较研究来巡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