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声大,雨点小—“12位华人艺术家”群展
听过摇滚乐,就不想再听哼哼唧唧、软趴趴的通俗音乐;尝过了山珍海味,就不想吃粗茶淡饭了;见识了国外的展览,再反观国内的某些展览自然觉得很不入流,如双年展和三年展就已形成巨大反差。当然,通俗音乐也有耐听的,粗茶淡饭也有耐嚼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也许只有一纸之隔。之前,曾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即798艺术区内外资美术馆或画廊学术性会稍强些,当然,某些本土画廊也不差。不过,2011年1月6日由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和《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共同主办、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承办的“纸上美术馆:12位华人艺术家”群展,总觉得不够给力,或是缺少了些什么,虽然艺术家个个都是国内的大牌,而其作品力度包括展示力度却弱了许多。可谓“雷声大,雨点小”。
值得肯定的是,参展艺术家是与《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纸上美术馆”栏目合作的封面艺术家,这也开创了高水准的“杂志-策展实践”的先河,这也得力于伊比利亚艺术中心自身的展馆场地资源。我们了解到,一些媒体会为自己客户互换广告的作品做展览宣传,最终的目的是卖出作品谋利。而此展不同的是,以“学术”为标杆,专为艺术家们打造一个交流的平台,推广艺术家的新作并邀请批评家等进行学术研讨。
此次展览在布展方面也实属耗费人力、物力,比如汪建伟用箱子、桌椅堆叠出的“布达拉宫”矗立在展场入口,让人叹为观止。焦应奇的造字艺术品“以爱、环保、世界大同为材料进行的“国”字表达研究”,观众可以根据自己对国家概念的理解重新创造“国”字,这时,文字作为一种图像语言再次被创造,观众通过参与互动帮助艺术家进一步完成创作,此作品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国家的语言。
眼看着昔日并称“四大金刚”的方力钧、张晓刚近年一直新作不断,纷纷办展,频频出镜,王广义再也按捺不住了,大型温度计装置赫然占据着展厅一整面墙,暂且不论作品呈现的视觉效果,就其观念而言,似乎有些落后。作品使笔者第一时间联想到“85新潮”时期的“新刻度小组”的创作,他们将触觉、嗅觉、味觉等非视觉感受用绘图方式描绘,王广义的作品虽然关乎温度,在观念上已毫无新意。此外,从材料上讲,日本艺术家诸泉茂,早就开始使用温度计进行创作,他喜欢将温度计一字排放,放在森林中,持续观察温度计在日光和夜光以及人工光源下的变化。他同样是将细微的温度变化视觉化。 张晓刚和方力钧的新作与过去的成名作之间有内在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然,与过去作品有无关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要表达什么。不晓得王广义自己对这件作品是否满意,昔日“政治波普”的辉煌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我一直以来就对谷文达的艺术持有深深的怀疑态度,85时期的误读系列在此就不多说了,日前,他又轰轰烈烈的开展起“红灯笼计划”版图扩张计划。中国的红灯笼铺满了大江大河,铺遍了高楼大厦,又铺向了国外的高楼大厦……难道这就种方式可以解决中国文化枯竭的现状吗?难道大红灯笼高高挂,挂在国内,挂在国外,能挂在人们心里吗?它到底能代表什么,说明什么?
郑国谷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刻意、僵硬”,并且非常的做作,总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不知是否是因为他太年轻,过于追求表面浮夸的东西,作品没有能够给人感染和触动的点。上次在唐人举办的展览《松园今日猛于虎2》也是同样不知所云,让你极不舒服。这次展览同样的一个大型的装置,上面密密麻麻的堆满晃动的文字,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非要搞得声势浩大,这就叫“费力不讨好”,一件作品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做得很聪明,也可以用复杂的方式搞得很笨拙。郑国谷还是嫩了点吧。 我劝大家到优酷网搜搜,08年中央美术学院新年晚会上版画系的贺岁视频短片“中央武院”,看过这个视频后,再来看看冯梦波的作品,就不会觉得稀奇了。落入窠臼、复制自己的过去、复制别人的成名作……著名艺术家转型遭遇了众多障碍。我想一个艺术家对待艺术要秉着负责的态度,无论这件作品完成多么耗时、耗力,都不能成为评判其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对于这一类“艺术家”也只能用勤奋来形容了。 舒群作品就一句话,继续搞“85”,没啥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