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我想念社会主义,也许——奈德科•索拉科夫个展 时间:2010年10月30日——2011年1月30日 地点:常青画廊

在未看展览之前,笔者就被“我想念社会主义,也许……”这个题目所吸引。顾名思义,此展览涉及到政治话题。古今中外,艺术与政治间微妙的关联一直是思想家及艺术史论家热衷探讨的话题。可以肯定的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必定产生于其生存的特定历史时期——上至宏大题材,下到个人情感均与现实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观艺术史,在理论界始终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其一,艺术是政治的附属品,艺术为政治服务;比如传统的宗庙绘画及政治宣传画。其二,艺术是批判政治的软武器,用来嘲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落寞,这一点在美术史中依然有据可循。其三,某些理论家认为艺术可以完全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或者说艺术与政治无关联。
当代艺术正逐渐摆脱后殖民时期“欧洲中心论”和所谓“边缘与中心”的二元论影响而展开其全球性对话。奈德科•索拉科是一位来自保加利亚的艺术家,这也是他首次来中国举办大型个展。由于观众与索拉科所处政治及文化背景的迥异,误读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当解读变成误读时,两个民族碰撞和融合才真正开始。
发生在1989年的东欧剧变,影响了二战后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自此宣告了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结,保加利亚则是受此浪潮波及的欧洲国家之一,在其政体发生改变前,经历了短暂的社会主义时期。艺术家以“我想念社会主义,也许……”作为题目,其中寓意耐人寻味。然而,与其他涉及政治题材的艺术家不同是的,奈德科•索拉科常以一种孩童般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有时候很容易让人忽略其背后所隐藏的尖刻讽刺,或许艺术家想要告诉我们政治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必那么装腔作势、也不必严肃庄重。单看一层展厅,装置、雕塑、行为、影像这些创作形式已经展开了自由的叙述:正对着我们的红色墙壁上悬挂着一双眼睛正俯视周围的一切;展厅中“我想念社会主义,也许”这九个字是由不同色彩的沙发排列而成的,其间零零散散放置着21件影像作品;这21个视频以个人化的模式记录了21年没有社会主义生活的历史片段。看上去,这些影像作品和展览主题并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在其记录个人生活片段的画面图像中我们仍可看出艺术家对现实进行了多维度的演绎。柔软的沙发暗示艺术家以一种“舒服”的方式来想念社会主义,而当我们坐在沙发上以一种俯视的角度观看视频时,或许就像高墙上的那双眼睛时刻处于警觉与反思中。

二楼展厅的绘画作品同样是以诙谐的手法来对峙生活的种种痛觉。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时空展出,会挖掘出不同的意义,试想这一展览若置于欧洲国家展出,或许更加具有煽动性。当我们反复回味展览时,疑问再次产生了:“我想念社会主义,也许……”这句极富挑逗性的话语是否是一切反讽的开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