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5日,同行同至——第一届“新绎之星”青年扶持计划优秀作品展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举行开幕式暨颁奖典礼。“新绎之星”青年扶持计划是由北京新绎爱特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发起,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赠,面向全国重点美术院校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及应届毕业生的资助活动。活动邀请众多国内著名艺术家及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设置优秀青年教师奖、一二三等优秀应届毕业生等奖项,所有奖项的归属都在展览开幕式暨颁奖典礼上悉数揭晓。
此次展览将国内主要美术学院中年轻人的创作面貌加以集中呈现,为年轻艺术家们提供一个结伴“同行”的平台。展览挑选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年轻艺术家参展,以系谱学的方式将作品划分为以下六个板块:艺术语言、个体视角、传统转译、社会指涉、时空表达与人文居所。广泛的作品来源和多板块的展示使展览具有多元化的作品面貌:写实绘画与抽象绘画,个人图像与公共图像,学院技法与语言实验,门类本体与跨界尝试,传统媒介与新兴媒材并存,它们体现出经验的多维度与精神诉求的差异性,也表征出如今年轻一代生存境遇的多样化。同行同至——第一届“新绎之星”青年扶持计划优秀作品展通过展示获奖青年教师、应届毕业生的优秀作品,使这些他们更多地被社会所关注,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行同至 《晏子春秋》中有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说的是勇于行动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不断前行的人才能达至目标。在此本次展览主题选择“同行同至”是想表达:年轻艺术家在新绎的支持下,一路前行,同至坦途。也希望年轻的艺术家们一同前行,既相互帮助,也相互竞争,既有类似的艺术倾向,也要有个体化的艺术面貌。同时,正如“行者常至”的意思那样,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年轻人的鞭策,希望他们真正行动起来,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同行·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包含了张哲宇、吕嘉庆、宋蘅沅、袁超超、任震宇、刘悦、游华明、詹洋、王朝刚、黄蓝等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方式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对自我的映射促生了他们的创作,比如宋蘅沅在她的创作中“表现自我意识中的一种冷漠和恐惧”;游华明坦言“我的艺术语言形式是关于现成品的转换与再转换”;对詹洋而言,“无论我画的是什么都可以说是我的自画像。当你想创作,你便要找到一种自己特定的方式,或收或放,或扬或抑,或说或唱,顺其自然地将它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同行·个体视角 “个体视角”收录了马爽、胡箫桐、姜姗姗、张百川、张杨、金小尧、嵇馨几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如何“找到一种西方的既定的文化概念来解释当代工笔的新途径”?“当欲望膨胀和人们心灵的浮躁,就像香炉挤满了香、汽车的嘈杂、满屏幕的乱码以及油画作品中布满全身的广告”,哪里可以找得到真正的自我?“以中国传统工笔为表现手法,以宋代绘画作为灵感来源”可以表达出什么?在当代都市生活中,对于“人生旅途中的冷漠与拒绝”,你又会产生何种对于“人们生存状态的追问和反思”?
同行·传统转译 空荡的戏台、童年的乡村时光记忆、贵州喀斯特地貌、儿时喜爱钻的山洞、日日生活其中的寝室教室,卢雅然、冉华民、戴浴洲、林静云、苏军等艺术家用新的表现手法夹着中国传统元素诠释了这些记忆。正如冉华明对于“水图”系列的作品自述,“此组作品是我对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新的审美可能性的探索,并试图以此来做到真正的传承。”
同行·社会指涉 在自我探寻的基础上,展览的很多作品也体现了艺术家对于当代社会的思考与关注。郑力的《浅浅的睡眠》勾画了一个孩子生动的面部表情,尝试连结“可见的视觉性与某种私密的情绪”。 黄坤熊认为城市的扩张代表着人的欲望的膨胀,他的《灰色的城市》用“不断重复的现代建筑作为画面的载体,在看似重复相同的结构里寻找一种变化,而又在这种无序变化里追求一种平衡,通过强烈形式感的图像来传达当下人与人,人与物直接的一种‘冷酷’感”。艺术家侯静琦、梁旭、樊寒冬也有自己的社会思考。
同行·时空表达 当艺术作品跨越了二维的界限而以立体的方式展示,他们也带来了更强的震撼并拥有了夺人眼球的吸引力。更丰富的材料意味着更广阔的艺术可能性。取材于真实的世界,而创造出不一样的空间。高士贺、魏子涵、樊寒冬、张安、袁伟等艺术家用多种迥异的媒介、方法展现了多个立体空间,刺激观者的感官与思考。
同行·人文居所 “人文居所”呈现的是家居设计方面的作品,展出的作品大多简洁、雅致而少有繁复之作。设计者普遍关注如何让设计真正提升使用者的生活品质,在“功能为先”的基础上融入美学诉求。他们喜欢从中国传统生活中去吸取灵感,力求在功能—审美的整体诉求中让传统影响当代生活。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4年12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