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Exhibition / 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
策展人Curator / 王南溟、于佳婕
艺术家Artist / 查国钧、张健君、方昉、周加华、王邦雄、冷宏、李山、戴衡扬、仇德树、陈巨源、黄阿忠、沈天万、徐思基、周长江、余友涵、姜德敷、王纯杰、沈忱、钱培琛、张兰生、郭润林
城市City / 上海
开幕Opening / 2008年下午4点半
时间Duration / 2008-05-28 至 2008-06-20
地点Venue /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转向抽象——76-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将于5月28日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举行。76-85的上海美术史是段特殊的历史,在文革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气氛依然紧张,但是上海艺术家的实验艺术在文革期间从未中断过,很多艺术家已经在这段时间展现出了他们非凡的艺术创造力。虽然在这段时间里,很多艺术作品还表现为一种幼稚的对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模仿,但是在艺术语言的创新方面,无疑给死气沉沉的上海现代艺术带来新的契机。
转向抽象——76-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集合了“85新潮“前,上海25位艺术家的64件带有实验艺术性质的作品,从64件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理出上海现代艺术的发展脉路,他们一改文革美术中的主题叙事的创作风格,在油画、水粉、水彩、水墨的领域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有的甚至突破了门类的界限,最早出现了综合材料在二维平面内的运用。
此次参加展览的艺术家现在大多依然活跃在抽象观念艺术领域,并且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他们中有为中国早期现代教育作出贡献的沈天万,有较早运用综合材料而后转向装置艺术的张健君,有走在实验水墨前沿的仇德树,有转向观念绘画的余友涵……虽然他们在当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现在看来是青涩的,但是把这些作品放在当时的境况里,他们对现代艺术发展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此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当时比较重要的展览的梳理,重新刷新和定位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开端。艺术史应该秉承追认的原则,在“85新潮”前的上海,新潮已经不新了!
展览作品:

查国钧,水乡,布面油画,60x133cm,1982

陈巨源,花房,水彩,54x79cm,1979

仇德树,我思我觅我求索,纸本、水墨水、粉色,90.5x165cm,1980

戴恒扬,作品第27号,布面油画,140x140cm,1985

方昉,协和曲2号,综合材料,50x56.8cm,1983

郭润林,浦江帆影,水粉,23.5x15.5cm,1976

黄阿忠,苏州河夕照,水粉,50x70cm,1980

姜德溥,黑色交响山月,宣纸水墨,69x68.5cm,1979

李山,秩序,纸本作品,74x50.5cm,1979

钱培琛,不夜城,油画,40x50cm,1978

沈忱,无题第203号,纸本水墨,35x105cm,1985

沈天万,可爱的小猫,板上油彩,80x80cm,1977

王纯杰,自画像,素描、墨、纸板,22x18x48cm

徐思基,红潮,水粉,41x56cm,1984

余友涵,抽象1981-2,油彩、布,120x90cm,1981

张建君,有#70,油彩、绵纸、石、细帆布,120x100x8cm,1984

张兰生,自由之路,宣纸、水墨、丙烯、水粉,68.5x68.5cm,1985

周长江,互补,布上油画,180x165cm,1985

周加华,静物构图,纸本水粉,39x46cm,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