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的好运气来了吗?至少他们比以前受的关注多了。市场的眼光和姿态放低,给了他们从容上位的机会。
2008年刚从扬州大学艺术系毕业的武汉青年赵轶,选择走职业艺术家的道路,而他同班的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赵轶觉得教师一成不变的工作状态让他心生恐惧。
于是他来到了北京宋庄,2008年年底,艺术市场的冷清让生活在那里的艺术家备感寒冷,这里流传的消息,说宋庄一夜之间走了500位艺术家,更多的画廊生意冷清,被迫选择了关门歇业。
对此,24岁的赵轶并没有为当初选择来宋庄而后悔,他认为经济危机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虽然有许多艺术家离开,但还是不断有新人进入宋庄,特别是许多科班出身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有着更好的底子。赵轶很谦逊,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刚刚步入北京、步入宋庄的晚生。他清楚地认识到,像自己这样的年轻艺术家,不像前些年在宋庄捞了厚底的画家,没钱,就无法画画。
穷忙的年轻艺术家群体
现在赵轶在宋庄的玩·艺术空间工作,最近他与这个画廊的艺术总监冯春共同发起了《风暴·脱壳——青年艺术家呈现展》,他在展览前言里的这些字句,更像一位艺术院校毕业生的毕业宣言:“每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或者是那些用心去创作,又义无反顾地走在艺术道路上的艺术青年,终究会在这场风暴中蜕变。”
像《风暴·脱壳》这样的青年艺术家展览在2009年年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相比之前的官方展示更加生动,也更贴近市场。
北京林冠画廊艺术总监汉自凯也将自己2009年的工作重点放在拜访各个工作室,确认一些年轻艺术家上面,他认为假如中国当代艺术价格继续保持高位,中国2/3的艺术家职业生涯将受到打击,他对《新周刊》表示,一位新晋艺术家作品价格在8千美金以下才是比较合理的。
一次推出艺术家最多的当数位于前门23号院内的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BCA艺术市集。2008年12月初的一天,艺术中心副总监姜亦朋在与同事讨论如何过圣诞节时,突然蹦出了这个创意,她从“market(市场)”一词中发现了“艺术”的英文单词“art”,有了办市集的想法。这立刻得到了众多青年艺术家的热烈响应,最后有65位“70后”、“80后”艺术家参展,很多艺术家是第一次在画廊做展示,很多买家也是第一次花千把元就体验到了收藏的乐趣。姜亦朋发现这种形式一下子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她决定把它延续下去,下一次BCA艺术市集将在6月1日开集。
这次展览定位“先锋青年范儿”,基本上体现了城市青年艺术家一种现实青春,一些影像和多媒体艺术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生于1981年的青年艺术家迟鹏的影像作品《凭什么让我爱你》是一个轻松的玩笑,他从央视新址联想到了变形金刚;而70后艺术家申亮以人民币为材料的作品《众生像》也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我们甚至在长长的参展艺术家名单中看到了时尚艺术青年健崔、庞宽,以及前诱导社乐队主唱雷霖的名字。
而这次展览给人最大的惊喜,同时也是最为抢手的艺术作品,是央美学生蔡秉桥的《暂时记忆》,这套标价16000元的水墨、水彩、宣纸作品一展出就被预定。整个作品是一组包含了12幅“植物”的水墨、水彩画,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刻过的宣纸画表现大型压扁、干燥过的植物和其他生物标本,唤醒大家对于大自然的记忆。这个作品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80后艺术家的宽容度和自然主义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