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作为中国当代绘画界引人注目的新秀,贾蔼力将登陆OCT当代艺术中心,拉开“早安,世界”的个展大幕(将展至8月15日),这也是该中心“青年OCAT计划”的项目之一———自2010年起,“青年OCAT计划”成为其发展方向上的转型之作,确立了“创新、实验、独立”的关键词,开始关注年轻的思考、在当代艺术史中有独立精神的年轻艺术家。
但与“青年OCA T计划”风风火火展开形成反差之处在于国内青年艺术家的成长状态:2000年后,当代艺术泡沫疯长推动了大批年轻人投身于艺术事业,最终,能像贾蔼力一样崭露头角、真正成名的几率却在下滑。基础人群与精英产出成反比这一不合规律的现实刺激一系列问题的生发:在张晓刚、王广义等四大天王已经奠定中国当代艺术权力结构、审美取向和概貌的当下,青年艺术家如何于此之中将自己凸显出来?单纯的技艺上的提升能否冲破趋于稳定的中国当代艺术阵线?而那些业已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依恃的又是什么?
1
当代青年艺术家不热衷创新
放眼IT、理工、科技等行业,皆不乏年轻领军人物的身影,而艺术领域里,年轻从业者虽可一时名噪,却难以触及艺术领域的金字塔尖———尽管投身艺术的人数,比起20年前几乎翻了好几十倍,可庞大的从业基数非但没有增加炼成“大师”的概率,反倒制造了艺术界的高淘汰率———“以前,一万个艺术从业者里,或许就会出现10个达到了行业高水准的‘大师’,而现在,数百万从业者里恐怕也挑不出10个。”O C 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黄专如是说。
“现在的年轻人悟性好,能迅速在技法上达到很高的水准,能把前人的理念、画风、技术等继承得非常到位,也有不少青年艺术家刻意模仿‘四大天王’。可他们都只习惯于‘仿’,习惯于跟风、复制甚至抄袭,习惯于成本低见效快的捷径,对‘创新’这种伤脑筋又吃力不讨好的事并不热衷。”黄专表示,抛弃对“创新”这一艺术根本定律的追求、沉迷模仿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艺术家把艺术化作追名逐利的“终南捷径”。
“我见过一些稍有潜质的青年艺术学者,根本不愿意钻研学术课题,整天想‘速成’,想着怎么靠一个噱头把自己迅速炒红。”深圳知名版画家应天齐说。
年轻艺术家热衷于博眼球的媒体也有诸多报道———很多人打着“行为艺术”旗号当街裸奔裸舞;很多人高价兜售的“艺术作品”实质不过是淫秽画像;很多人用“艺术专家”头衔贴金,出席各种商业活动……
不过应天齐指出,不能把青年艺术家难以突破简单地归为“浮躁”等主观缘由,客观原因亦不容忽视。第一,当下早已丧失了炼成“大师”的土壤和环境;第二,大师的炼成有很大的偶然性和艰涩性,成名之路没有可复制性。“像‘四大天王’,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坚持做当代艺术,完全不顾当时主流舆论的排挤,不顾生活的困窘艰苦,直到二十几年后才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这样既讲实力,又讲意志,更讲运气的路,当今的年轻人确实很难效仿。”
深圳青年雕塑艺术家戴耘则认为,艺术界新秀的“瓶颈现象”带有世界普遍性,各国表现方式不尽相同,本质却类似。“在国外,功利情结重、追求商业价值的青年艺术家也不少,拔尖的艺术新秀,外国同样很欠缺,他们也在‘青黄不接’的尴尬中困惑忧虑着。”
2
底层青年艺术家根本不“穷困”?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成名前的艺术家往往连带着赤贫和潦倒的格式化描述,那么,部分青年艺术家放弃艺术精神,是否因为生存条件太过恶劣?艺术青年才俊是否因为“吃饭问题”,才不得不功利、对市场妥协,局部放弃艺术操守呢?对此,接受采访的专家予以否认。“其实,在当今生活条件下,基层艺术家大多能维持基本生活,有的甚至还过得满体面。”黄专表示。
“总体来讲,艺术从业者的生存环境比20年前好了很多,底层艺术家现在已经很少为‘贫困’发愁,有了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机会。”应天齐介绍,“即便作品进不了艺术馆等高端场域,低端一点的画廊也会买入其作品。”
“艺术类专业,一直都是高考报考的热门。”黄专告诉记者,“科班出身”的美术学院毕业生就业面很宽泛,可以胜任一切泛美术领域的职位,而名牌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薪资总能轻易超出同龄人的平均水平。“现在搞艺术的,哪里还要像老一辈那样为生存而苦战?他们没机会体味老一辈从贫困生活中煎熬出来的切肤之痛和心灵震撼,自然也就很难出好作品。”
生活上彻底的“脱贫”,并没有使更多青年艺术家在毫无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倾心创作,反倒使青年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从业选择,不必把自己绑死在艺术之路上,不强求自己非成为“大师”不可。这似乎也不失为青年艺术家们一种“金蝉脱壳”的突围选择。
3
新兴艺术形式可助青年艺术家“突围”?
诚然,在艺术领域上坚守阵地,并始终遵循艺术道德和操守的青年艺术家亦不在少数。那么,他们想要脱颖而出,一定要在艺术地位、艺术名声和艺术话语权上取得“突围”的话,还有没有什么时代性强的路径和方法?应天齐告诉记者:“其实,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代,世界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如果作品真的分量足够,青年艺术家根本用不着担心‘怀才不遇’。”
“以往,优秀艺术家总是要埋没很多年,现在,你通过互联网直接把作品挂出来,只要作品足够优秀,同样可以通过点击率成名,同样可以找到青睐自己画作的买家。”黄专表示,电子商务、艺术评论家、艺术传媒、艺术经纪团队、艺术基金会、画廊等都可以成为青年艺术家的“推手”,推广画作可以适度引入市场化营销手段,“长期埋没”已经不是艺术家成名前必然要经历的坎坷。
此外,新兴艺术形式不断涌现,也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多种“突围”可能。近年来,动漫、电影、平面设计,甚至装潢家居等“实用性艺术”相继进入民众视野,有着相当大的人才缺口和创新空间,并时有经典作品涌现。而新生代艺术家凭借新锐眼光和潮流触觉,有望尽快占领新兴艺术的“制高点”,成为“准大师”。
“其实,我们可以重新给‘艺术’下一个定义,一部分‘艺术’继续承担学术性、庄严性、晦涩性的神圣内容,一部分‘艺术’承担普及教育和实用性功能,‘艺术’的外延已经越来越宽泛,但前提是,你必须得保证自身作品的艺术含量不打折扣。”黄专表示。
此外,当代评价艺术是否“成功”的标准,也趋于多元化。“通过商业包装,很多优秀作品市场价值被放大,亦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学者被赋予了‘艺术大师’名号,如日本的村上隆等,他们通过知名度和出场费的攀升,获得了商业成功、新闻成功。他们并不严格符合‘艺术大师’定义,但当个‘艺术明星’不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出路吗?”在黄专看来,艺术明星、艺术市场、艺术营销等一系列曾被主流艺术观坚决排斥的概念,已渐渐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包容和认同,青年艺术家们或许不用执念于“大师”这样一份“苦行僧”式的理想,可以找准从艺的行业定位和职业出路,实现“突围”。
■现场快评
青年艺术家要有李安般的坚持精神
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
尽管青年艺术从业群体中不乏大量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佼佼者,可仍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艺术家早早就放弃了艺术操守。早在2004年,因为艺术市场的突然火爆,一些年轻艺术家被“商机”所诱惑,整天想着自己的画能卖多少好价钱,总想靠着一些噱头一夜成名。他们操之过急的逐利行为,显然是与当代“浮躁”的大环境有关。
一些新兴“80后”艺术家,刚一崭露头角,马上就受到市场的热捧,本来很有才气的年轻人很快就放弃了艺术理想,向市场妥协,不再画画,而是在“画钞票”,艺术意志远远不如老一辈艺术家。比如著名导演李安,就为了自己的电影理想,甘于清贫和寂寞,沉寂在家,磨砺7年,再度“出山”时终于一鸣惊人。而我们的青年艺术家,太缺乏“李安”式的坚持精神了。
在媒体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只要你足够优秀,总有一天会被“伯乐”搜索到关注到,美术馆、展览、画廊等不断涌现,为从艺者打造了选择面越来越广的平台和机遇。所以,只要你够努力、够坚持,有朝一日创作水平真的达到某种高度时,自然是会获得艺术地位的认可,以及经济上的回报。青年艺术家们真的不应该操之过急。
作品和本身意愿有偏差是青年艺术家瓶颈
青年摄影艺术家迟鹏
做艺术,最重要的心理素质有两点,一是敏感,二是真诚,欠缺了这两样,你就别当艺术家。当然,出于人的本性,谁都不太可能完全抵御物质和金钱的诱惑,但即使局部妥协,内心深处也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艺术信仰没有丢失。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我的一些早期作品,也曾有过“不真诚”的质疑。现在回想,那真是我的一个“瓶颈”,当时,由于创作技艺及创作思路的不成熟,我的作品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我的原本意愿,总是和我的初衷有偏差,所以就有了“不够真诚”的嫌疑。早期作品的幼稚,是我的一个必经成长阶段,只要突破这个“瓶颈”,从技艺到境界都有一个新的提升。
采写:南都记者 王相明 见习记者 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