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当代艺术十年

耿建翌 过度——瓶子(C7).

得益于中国沿海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杭州,已从一个比较单纯的旅游城市、文化名城,转型为具有相当综合经济实力现代化都市。随之而来的,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当代都市文化随着现代化的造城运动新兴。这一过程中,得益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前瞻性研究和影响力,当代艺术及其思潮对新的城市文化品格注入了一定影响。尽管近几年来杭州当代艺术一直处于一种自发、温和的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风格特征,与北京、上海、重庆等"当代艺术重镇"相比,也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杭州的当代艺术却不是"空白一片"。

  杭州当代艺术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回顾上一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中国实验性当代艺术,杭州艺术家一直有着活跃的影子。如1986年5月在杭州成立的"池社"(成员有张培力、耿建翌、宋陵、王强、包剑斐、宋陵、关颖等),这个社团时间不长,但他的成员成为杭州实施实验意义艺术活动的重要力量。到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上肖鲁的枪声、吴山专的"大生意",在到1996年的"录象.影象"当代艺术展等等。约从1996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转向社会和文化批评主题,杭州前一时期的前卫实践基本上无果而终。杭州实验性的当代艺术归于沉寂。

  而这十年以来,杭州当代艺术发展基本上可以分析出这样一个特征:发生在杭州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当代艺术,或者说居住在杭州的具有前卫思想的艺术家,多数转向于对于艺术本身尤其是绘画本身的探索和实践具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讨艺术本身种种命题的革新的可能,而不太注重于社会批判性。这使得一些致力于当代艺术探索的人士从杭州毕业,而后出走,早的如谷文达、林林、黄永*、吴山专,到后来的杨福东等。其中原因,可能源于浙江经济在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快速飞跃式发展,因为经济实力获得长足的发展之后,对于固有传统艺术的信心和关注度有所增加,而中国美术学院的传统国画、书法艺术力量一直强大。所以,其艺术探究的精神根基于"笔墨当随时代"为特征的线性思维模式,而艺术创新的精神则基于同样的背景,即传统艺术的创作观:把艺术作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之所。也就是讲究从继承到发展这样一个传承性,和自身修行的圆满性,而不过多的涉及外在的社会现实。所以这个过程之中,归根结底还是关注艺术形式本身。

  在这个大背景下,综合绘画成为美术创作的一种新尝试。从1991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就开始探讨绘画方法论与教育理念革新。1994年,学院在油画系建立了综合绘画工作室,开始了实质性的教学实验阶段。1995年,成立综合绘画专业,探讨对于技术图像时代当代绘画的学术理想的重构。2000年6月,综合绘画工作室更名为综合绘画系。这个脱胎于油画系的新系别,强调中西绘画基础理论和新的造型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与实验,以期打破画种界限,拓宽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多种媒材综合运用的领域。而对于具有活力的艺术语言,如摄影、录像、网络、声音、行为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招安,则以2001年9月,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了新媒体艺术中心为标志。在新媒体艺术中心的基础上,2003年6月正式建成独立科系,命名为"新媒体系"。

  综合绘画的活动,以陈守义等人为先导,确立了以思想启蒙为先、综合创新为宗旨,开设综合绘画、综合造型、总体艺术三个方向,当下主要以顾黎明、管怀宾、杨劲松等人为代表,活跃的成员有邱志杰、高士强等。架上油画艺术的探究方面,以中国美术学院年轻教师为主体的"218"青年艺术家联盟,所坚持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杭州南山路南山路218号是中国美术学院的门牌号,所以,学院是他们立足的基本。主要成员为黄庆、薛峰、余旭鸿、娄申义、金阳平、赵军、陈彧君,年轻的有李青、王之博等。相比较于"卡通"、"政治波谱"为特色的其他青年油画创作群体,杭州青年油画家群体的创作风格有着"内向"的明显特征。因为较浓重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使他们创作的重视理念的诗性风格,更偏向文化思考,而不是强调视觉。在以录象影象、装置行为等新媒体为创作手段的艺术群体中,主要以张培力、耿建翌、吴美纯、矫健、沈立功等为代表。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缘于活动本身的价值被发展和适应性加强,而逐渐"招安"于学院。而在学院的模式之下,进行了多次艺术活动。重要的有2003年"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2003年10月的"白塔岭当代艺术展"、2005年10月的"寓.言:中国当代艺术展"、2006年12月与上海比翼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没事'当代艺术展"等等。

  发生在杭州的当代艺术展,有媒体曾经以"两个小时的热闹"为题目来形容,虽然刻薄,却比较符合实际。每次,来参观的还是那拨圈内人、那拨媒体人,开场时两小时的热闹,然后人走楼空。不冷不热的状态似乎说明:对于当代艺术,一种杭州模式或者说杭州氛围还没有形成。对于曾一度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的杭州来说,出了什么问题呢?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地已形成了独特的当代艺术模式或语境,而杭州却在近10年沉寂了。无论是在文化资源、地理环境、人群流量、经济水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以及艺术氛围等各个方面,杭州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吴越文化曾经影响深广;坐拥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以及众多的风景名胜;处于长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私营经济发达,城市发展活力十足;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艺术高校的艺术熏陶下,这里的人们对于艺术的爱好和追逐有目共睹。这种种因素,足以使成为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区域。然而,杭州传统、休闲、随意的城市生活特点,注定这里是传统型态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发展与活跃的温床。以时尚、活跃、开放、为特征的当代艺术,就难在杭州掀起引人注目的风浪。蓬勃、鲜活的当代多媒体艺术,当代油画、综合绘画等艺术形式,虽然一直有着星星之火,却长期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发展状态。这就是杭州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艺术氛围浓厚,但传统的书画艺术参与人群巨大,当代艺术时有浪花。圈中人士这么说,"杭州慢悠悠的,所以应该有一种以慢悠悠为核心的当代艺术模式。只是,这种慢怎么表达、由谁来表达,需要大家一道来努力"。或许还是这群当代艺术人自己的问题

-

视频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