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坪艺术生态报告

前言

黄桷坪,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地图上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地方。虽然地处偏僻的西部城市重庆西郊,无论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文化资源来讲都说不上理想和优越,但是却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实力奠定了中国当代艺术重镇的地位。这里是“四川画派”的大本营,是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策源地,是什么使今天的黄桷坪如此不同?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不是靠个别艺术家形成与推动的,黄桷坪在中国艺术领域数十年来持续的影响力和发展背后必然有原因。

一、文化地理:郊区经验

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变迁的两大显著特征。然而,城市化最生动的展现往往不在城市的中心而在城市的边沿,在城市和农村连接的城乡结合部或城市郊区。这里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点。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具有社会学上的标本意义。

在既成事实的“现代性”的背景下,纯粹的农村和纯粹的都市,都不是艺术的土壤。或许只有在那些交界处、边缘地带、险情丛生地段、拐角处、视线的死角,才是滋生经验的地方。它是两种经验的汇集的暧昧地带。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称这种转折的地带为“危机地带”,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称之为“意象丛生的地带”。郊区正是属于这样一种典型经验滋生的地带。

——张柠《文化的病症》

从文化地理上来说,重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基本结构,城市和乡村交错布局,既有现代化、城市化的想象和冲动,也有西部内陆的保守与封闭。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而言,重庆更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典型性。黄桷坪地处重庆西郊,具有城乡结合部的典型景观和人文环境,更将这种典型性推向了极端。

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所在地,位于重庆西郊,与重庆火车南站、集装箱码头、重庆发电厂毗邻。三峡工程的建设使万吨轮船可以直达重庆,货运的增加使黄桷坪地区逐渐成为物流仓储区,重庆发电厂两根巨大的烟囱成为黄桷坪的地标,烟尘形成的污染是黄桷坪居民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美术学院处于工业区内,周边环境的工业化景观是美院人文地理的重要因素,美院大门的设计灵感即来源于工业管道和厂房,被戏称为“锅炉房”,黄桷坪风景写生几乎是川美学生的必修课。城乡结合部的黄桷坪也有乡土的一面,学校周边也有零星的菜地和鱼塘,农贸市场和后街是典型的乡村小镇特色。花一元人民币买一杯茶可以在交通茶馆坐一整天,老人们在这里聊天下象棋,川美的学生们在这里谈后现代和威尼斯双年展、办展览和约会,时尚个性的水吧与乡土的茶馆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和统一。众多的超市和银行、网吧也为我们勾勒出都市生活的画面;号称规模世界之最的涂鸦和成群聚集的山城棒棒军构成了黄桷坪的底色和背景,这样的地理环境具有典型的第三世界特征。城市和乡村,乡土经验和西方影响,消费、欲望和白日梦,川剧的鼓点和摇滚的高分贝交织成纷繁复杂的生活画卷,杂乱中含着秩序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意象丛生”的地带自然是艺术家生存经验的重要来源。很自然地让艺术家的个体思考和生存经验超越个体而具有区域和社会的广度。突破学院的狭隘视野,和中国底层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他们把视角聚焦在这一社会空间,用艺术的方式敏感地捕捉到社会变迁中的生动细节,同时又揭示出了重大的社会和文化问题。

二、底层人文:乡土的延续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提出了“断裂社会”的概念来概括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呈现的一些新的特征。他认为“断裂”概念具有以下几层明确的含义:在社会等级和分层结构上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被甩到了社会结构之外,形成了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地区之间表现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断裂;在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层面断裂现象也得到了普遍的表现。断裂社会的实质是几个时代的成分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国当代美术中的乡土因素和现代性问题联系、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了多样的文化景观,对这种“断裂社会”的矛盾和特征的反映、揭示应该是充分的。中国当代的文化经验中,隐含着大量的农民经验,或者被扭曲了的农民经验。中国当代美术将视角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但乡土因素依然渗透进我们的都市经验中,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四川画派”的乡土绘画经过20 世纪80 年代的生活流和乡土风情化的演变,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四川画派”的标志性艺术家,今天的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一直坚持对农民群体的关注,其作品由早期的现实关注逐渐转化到对精神性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和强烈的人性关怀,更具形式张力和精神强度。陈安健承接了乡土绘画的衣钵,无视乡土写实风格的陈旧和世事的变换,通过“茶馆”系列作品展示了黄桷坪底层生活的风俗画卷和社会百态。青年艺术家沈桦聚焦于城市边缘和底层的农民工,以肖像画的方式通过大量的作品塑造了农民工群体的集体肖像,生动反映了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变迁,其近期的双面油画作品突破了传统架上绘画的画框概念,直接用建筑工地的脚手架来陈设,装置性的布展方式更加揭示了对象的社会身份。油画家陈卫闽通过对郊区杂乱风景的描绘与拼贴表达他对城市化的感受,贴着瓷砖的小洋楼、司空见惯的中国式标语口号和硕大的广告牌等等城市化的符号被他一本正经地组织成宏大的场面。他们在语言风格上刻意强化对日常生活中粗俗趣味的模仿,象征当代文化美感缺失的尴尬处境。

“棒棒”,山地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社会结构造就的一种职业,“棒棒”们从事各种简单的体力活来换取微薄的收入,一根竹棍和一条尼龙绳便是他们谋生的全部家当,他们也因而得了“棒棒”这个雅号。在全国数千万进城的农民工中,“棒棒”成为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农民工群体,成为重庆这个年轻直辖市的独特城市风景。“棒棒”们在城市社会的底层和边缘,靠最简单的方式用汗水编织生活的梦想,他们身上带着田野泥土的气息,也留下了都市深深的印记。他们成为中国社会城市化变迁中的特殊群体,这个庞大的群体,遍布着重庆的街头巷尾,车站码头,有“棒棒军”之称。田庆华,重庆棒棒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在四川美术学院所在的黄桷坪正街当“棒棒”和兼职模特二十余年,艰辛的生活磨砺和黄桷坪浓郁的艺术氛围培养了老田对绘画的爱好。田庆华作为棒棒和模特被艺术家们描绘与关注,同时,他也在关注和描绘自己所熟悉的棒棒群体和都市人群。2007 年7 月10 日,“草根话语—美术社会学个案研究展”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展览全面反映了田庆华由一个进城谋生的普通农民和“棒棒军”到一个草根艺术家的人生轨迹,生动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艺术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田庆华应邀参加策展人王林策划的“底层人文—中国当代艺术的21 个案例”展览,引起了艺术界的进一步关注。“棒棒”艺术家田庆华作为一个独特的美术社会学个案,呈现出了底层社会复杂的人文状态,引发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立场与价值的重新思考。田庆华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黄桷坪艺术生态与底层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当代艺术精英意识的超越,体现出黄桷坪艺术生态的包容性。

黄桷坪是一个各社会阶层杂处的地方,各社会阶层的经验和信息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而对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社会身份与角色的混杂使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艺术圈里的常客,艺术家们也大多不以精英自居。这里并没有形成明显的阶层区隔而是体现出浓郁的自由气息,这或许是黄桷坪最大的魅力与艺术活力所在吧。

三、新的主题:消费与欲望

欲望与消费是市民社会的重要主题,也是许多艺术家集中表现的新主题。一些艺术家赋予作品一种对消费文化的隐喻意义,和对消费社会的物欲横流与人性异化的某种呈现。

雕塑家李占洋用戏剧性的场景呈现市井百态。乡土的淳朴和粗俗与都市的欲望和堕落交织成一幕幕人间喜剧和风俗画。

焦兴涛以司空见惯的商品废弃包装物为题材的一系列雕塑作品,突破了波普艺术对消费社会的坦然的接受和对消费品的“咏物”态度,揭示了人和商品的异化关系。这些外表光鲜的废弃物是商品消费的副产品,艺术家以此为切入点去揭示现代消费行为本身的荒谬性以及对物的伤害和对人的扭曲。

与焦兴涛不同,“'80 后”更年轻的艺术家没有对消费与欲望的沉重焦虑,以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满足于现代消费的快乐,消费文化的耳濡目染使他们的作品灵感完全源于典型的都市商业文化景观和体验,其作品大多以精致而绚丽的时尚色彩营造出一个甜蜜的物质乌托邦和消费天堂,大量的作品中对性意识大胆而直白的表现及大量唯美而时尚性感的女性形象的泛滥,传达出了一种浅表的感官愉悦。这类作品是中国当代社会迅速市场化的艺术文化表征,体现出了显著的当代性,远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也不卖弄知识阶层的文化资本,对人的欲望的肯定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是具有人性解放意义的。同时,这类作品由于缺乏形而上的精神指向和对浅表欲望满足的迎合而受到普遍的质疑和批评。高名潞认为,黄桷坪只有很少数的艺术家还在用自己的理念去理解现实和表现现实。大多数黄桷坪艺术家,甚至还没有走向社会的本科学生,已经步入那个媚俗的时尚艺术之中了。这是值得反思和警惕的。

视频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