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陈友桐个案分析
给陈友桐的整体作品面貌做个主题是个“艰难”而认真的工作。如早期的几个选题《自然而然》、《被利用的物性》和《恢复白》不是有些局部、文学化就是太熟悉、拙作,不能整体概括作品的第一感觉,最终我们选择了一个看似不是主题的“主题”:将陈友桐作品的材料和媒介“微/生/物”三字用符号分隔时,每个字单独存在着思想和意义,很有意思的体现出作者朴素而深邃的生命感受;字与字又有联系地贯穿作品媒介面貌而意义双关,不只是停留在媒介技术的层面,这也是对媒介只为技术的一次纠错和意义的延伸。
  陈友桐学习绘画多年,在2003年非典对全球人类的精神造成极大冲击之后,他开始学习微生物技术语言,尝试生物媒介做作品;这次选择对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转折,也是一个80年代艺术家对生命意义的一次新的感悟。全球化进程中人工生物时代的来临使艺术家对自然原动力:繁衍、生存、死亡这些永恒话题也有了新的体悟和艺术转换。
  艺术价值以媒介、语言和感受为支点探寻着当代的意义。在西方媒介的探索已经经历了传统媒介到新媒体相对完整的拓展,在国内微生物媒介的尝试刚刚起步,陈友桐就是微生物媒介表达的实验者。媒介作为艺术表达的重要元素不直接=语言=感受,然而不同媒介材料、技术的使用可以直接传达不同的感受,也可以改变艺术语言的结构,如绘画有绘画的语言特征,水墨、装置、图片和电子、行为艺术也各自有各自的艺术语言和感受特征,因此单纯的媒介也是可以传达新的时期生存感受;然而陈友桐对微生物媒介的探索不是刻意推理的结果,这其实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存环境深刻体会后内在需要,因此感受、媒介、语言有着互融一体的特征。
  我们对于陈友桐作品的认识,也不光是他对新媒材的敏感度,更多的是非典和生活变故后的社会和生命体验,这也是陈友桐作品第一感觉打动我的地方:自然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出生、繁衍、斗争、死亡的命运寓言,从而体悟人生的存在价值,这也是他作品表征“平静、美、丽、抗争”的意向所在。
  我们时常因为蜡烛点燃和熄灭、生老病死、花开花谢而发出感伤,然而我们一直在寻找这种自然物性存在的真实原由,因此自然物性规律不会因人的外在意志而转移,只有自我选择环境、心态和物的关系,才可以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人类从出现至今一直想认识或改变这种“物”的现象,一直在与这样的自然状态和力量进行协调与抗争,从秦始皇的长生不老丹到当今的人工物态(如永不凋谢的塑料树叶和人工整形),人们用各种方式:留住青春,然而最终选择了“微——生”心境的回归,将对物态感伤化解为积极的体悟。
  
  一、微/生/物——作品个案分析
  
  我们的世界就像时间的变化在钟表中的体现一样,外部如时针看不出的微小变化,而内部如秒针则在异常的活跃:原子的裂变、吞噬、整合,也像我们每个人每天的面孔,外部看不出(微弱的变化),而其实内部结构每天都在疯狂的变化之中,在一时间段里便显现出来,当然这种现象只是“微”在生理上表象的体现。陈友桐作品呈现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微”在中国古代语言中意象地转换为积极的意义,如“微笑”“微臣”“无微不至”等等,这里的微时常表现为谦逊、适合、细致、处下,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弱者生存思想和中庸之道。在当代艺术中,微观叙事也开始在作品中体现,一改以往的宏大叙事,而关注事物的个性和生存体验,以小见大。
  
  与作品有关的“微”的思想:
  
  (1)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2) 藏匿,隐蔽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微而臧。——《礼记•学记》(3)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4) 衰微,衰落 :固以微矣。——宋• 苏轼《教战守》(5)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形〉1. 微小;轻微 :微,小也。——《荀子•非相》注:“微,细也”。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微风鼓浪——宋• 苏轼《石钟山记》微波入焉。岭峤微草——宋• 沈括《梦溪笔谈》2. 又如:微恙(小病);微行(小径;便装出行);微雨(细雨);微蔑(指极微小的东西);微仪(谦辞。微不足道的礼物);微忱(一点儿诚意;些须诚心);微词(隐约的讥喻);微力(微小的力量);微功(细小的功劳)3.不明;昏暗 。如:微光(微弱的光线);微明(微弱的光亮);微眇(眼瞎);微灯(暗淡的灯光)
  
   陈友桐作品中“微”的感觉贯穿着每一件作品,这些变化非修辞而又润物细无声。“微——生——物”的每个单词的隔断与联系,是我们不想只是把一个物理和生理现象的层面来思考陈友桐的作品。《微生物》中对菌种关系、营养基以及菌种的环境选择和设置,是对不同菌种“物性”的借用和利用,改变了菌种间自然生存的个体“命运”,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自我选择的隐喻。
  作品《植》“材料:微生物 、土 、死亡的植物/作品说明:移植一种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死亡的植物和种子里,将它们重新种植在土壤中。随着微生物的生长,植物和种子重新‘恢复绿色’,直到微生物死亡并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代替。”死亡与繁衍是陈友桐作品中常常表达的主题,这也是有人的出现以来,人类一直表达的永恒话题,只是陈友桐从媒介语言表达上更具当代性,老话题换新颜这也是当代艺术的成功转换的意义所在。
  《微生物》在尊重菌种物性的同时也表现了物性“生”存的残酷性,菌种争斗与死亡的悲剧性也是人性存在的现象。而另两件作品则开始了寓言式的表达,《恢复白》《植》中以一种补救的办法来恢复已逝去的物性(损坏的墙和死掉的木纤维),然而恢复的“白”和“绿”又似乎是一个悖论,最终又使这些“恢复”“植”变为徒劳。这样的作品寓言式的隐喻,更加诗意化。荒诞、软化的悲剧感和情感的失落,似乎在述说生命存在的虚实感受。想改变什么,其实又很难改变,在尊重物性的时候,选择自己的环境关系和心境才能适者生存。
   “直到微生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取代”这也是陈友桐《植》作品中对叙事结果的重视,在平面艺术媒介中时常有一个症结:不易表达过程与结果,这样使静态的平面媒介不容易看出作者的行为,而造成作品价值观不清晰,如很多作品对“暴力”表现出断章取义而造成观众的误读和误解:“消极、不明确”是平面媒介的缺限。过程艺术及电影剧情时常表现结果和发生,也表现出作者人生的态度。
  
  与作品有关的“生”的思想:
  
  生
  
  生存;活。与“死”相对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
  陷之死地而后生。――《孙子•九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名〉
  (1)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又如:生力(生命力;气力);生本(生命的根本);生全(保全生命,全身);生次(生命的存在);生聚(生命财产);生类(泛指一切有生命之物)
  (3)人的一生
  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生世(一生;一生一世);生禄(指人的寿限)
  (5)通“性”。资质;禀赋
  惟民生厚,因物有迁。――《书•君陈》。孔颖达疏:言人自然之性敦厚,因所见所习之物有迁变之道,故必慎所以示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生变:产生变故——因故生变
  A.生病如:得病
  B.生存:保存生命;活在世上
  C.人没有氧气就不能生存: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抢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鲁迅《无声的中国》
  
  科学技术在世界的认识改造中大量的对客体进行了人工化加工,如数字领域虚拟人技术的运用,生物工程领域的转基因与克隆技术,这些技术更多的是对自然物的虚拟、改造,使我们对物质的利用欲望不断增加,“人定胜天”的思想容易使人的心境远离“微——生”心态,甚至改变自己的本性,而扭曲自然的物性,造成人精神的浮躁、恐慌、变态。与其它生物变异艺术不同的是,陈友桐更尊重自然物本身的生长、存活的物性,在自己设定的范围里选取菌种和设定环境,借用物性而不加以人工变异。作品《水位》将微生物营养基塑成金字形就象人类社会阶层或自然界中的物种等级,露出水面的单一人工提取菌种和水里面的自然微生物,围绕水位线一直争斗,两个不同的生命区域就如不同的种族、人工和自然领域、阶层的关系,最终随着水位线的下降,水蒸发而营养基上面的微生物同时也发生变化,这个现象又似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隐喻,世界万物也依存于世界的本体:自然存活的物——水。本源的变化,自然生物自然会遭遇未知的命运,这也似乎是对生存环境的影射。环保问题提上日程,自然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都是自然的平衡,人工化破坏会打破自然的和谐而造成全球人与物生存危机。
  陈友桐作品过程不动声色的内在表达,就如蚕食而润物无声,作品中的东方情节:不张扬,不修饰中暗藏意义和韧性,美丽中似乎存有无声无息的畏惧,无声无息的生长,无声无息的死去,这也是自然的原始动力和力量。《微生物》作品貌似美丽的图案中自然而然的隐藏着感伤,这也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寻求两种异质图像纠缠不清的关系:美丽而感伤,凄美而暧昧,悖论相生却又而无法改变。
  
  与作品有关的“物”的思想:
  
  物
  基本字义
  
  1.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生~。~体。货~。礼~。文~。~价。~质。地大~博。~极必反。
  2. 内容,实质:言之有~。
  3.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望所归(众望所归)。
  详细字义
  (1)同本义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说文》
  物以群分。——《礼记•乐记》
  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
  九曰物贡。——《周礼•太宰》
  (2)又如:物品(各种财货、物件);物母(万物的本源);物曲(物的性能);物如(事物的本源);物序(事物的规律);物祖(万物之祖);物际(事物的界限);物恺(愿各物安乐);物灵(万物之灵);物用(百物器用)
  (3 )物件,东西
  庞然大物。——唐• 柳宗元《三戒》
  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4 )又如:物外(有形事物之外);
  (5)哲学用语。物质,与“心”相对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6)又如:唯物论;物气(物质性的妖气);物观(客观)
  (7 )景物 如:物华(自然景物);物是人非(景物依然,人事已非);物景(景物)
  常用词组
  (8) 物化 ——去世;死亡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变化
  于是事变物化,目骇耳回。——《汉书•扬雄传》
  (9)物换星移 :景物变更,群星移易。借喻岁月消逝,世事变异
  (10)物极必反:万事万物到了极点,超过一定限度,必定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11) 物竞天择 :谓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
  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时,才能够生存。——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12)物外 :世外;世俗之外,飘然物外
  
  从表征上看阳光普照大地,花草在春天里开放,兔子安静的吃草,狮子追捕猎物…….这就是自然物性。阳光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绽开,兔子不需要传播和平,狮子也不必把维护森林秩序而作为自己的使命,它们自然地出生,自然的活着,自然地化为尘埃,年复一年,生生不息。陈友桐作品不动声色中暗藏对现实的提示,作品特征也看出艺术家稳重的心态和价值观。
  出自本性的事情是自然的、正常的。陈友桐作品中菌种的的本性和物性没有改变,只是后期选择了菌种的环境和菌种的关系,而改变了菌种的“命运”,其实人作为事物的一部分也存在后天的选择和被选择,自然命运也不一样。自然和偶然相对,人活到八十岁,去世了,这是自然的,是自然死亡,有个人被陨石砸死了,这是偶然的。理性当然只关注自然的东西,关注物性使然的东西;物性使然的东西才有道理。我们当然会注意到,在汉语里,自然物性和自由的字面意思几乎完全一样,发自物性的活动是自然的,也是自由的,被外力胁迫,是不自由的,也是不自然的。我们把在真空中坠落的物体称作自由落体。从字面说,只在古典意义上它是自由的,即与精神追求卓越的自然倾向相反,重物从高处落向低处是自然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各依其物性。物性性总是以某物为中心得到归属的,必须有一个自身,才谈得上本性、自然。物性或本性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二、艺术背景:科技与艺术关系的讨论
  
  当代科技越来越以微小做为特征发展微生物,由原子、电子再次发展的纳米、夸克为单位的研究,人类已进入一个“微”的时代。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有益于人,也有不益于人的种类,两者时常制衡相处。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人类历史上由微生物自然感染造成了无数次灾难,鼠疫、天花等传统感染大面积冲击之后;现代战争(如二战期间)利用生物物性伤害人类自己;80年代美国发现艾滋病例之后,新型的不明案例如非典、禽流感、H1N1流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全球化交叉和不可预知性现代生物感染的新特点。生物领域已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描述生物阶段、实验生物阶段和创造生物阶段,生物工程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恐慌,生物科技也是继物理领域研究之后最大的领域。
  陈友桐的作品借用科技媒介表现永恒话题:自然物与人的关系,在其表现的时候同时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当下时代的生存感受,变异微生物对人越来越莫名的冲击,从而揭示当下人的生存价值观。由此陈友桐作品也引出了科学与艺术关系的新话题和讨论,科学技术是人对世界认识和对实用价值的个体证实方式和手段,改变世界的途径;科技艺术则更多的是借用这种手段去传达精神性的感受,批判后建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给人与现实社会带来启示的意义,倡导真善现象,净化心境创造优化的生存环境,表达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并提出不同时代针对性的问题,供现实社会参考,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艺术学院的技术为感受服务,科学技术为改造与证实服务,艺术也会有不同于科技的语言来表达,必须进行艺术转换。
  科学技术与艺术在当代的结合,是新媒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时常从方法论上称为当代科技艺术,但是科技艺术只是从方法论角度划分,当然科技艺术也可以表现历史话题、当代话题、未来话题和永恒话题,表达作者对各话题的当下感受。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人类的超自然欲望,给人类带来了快捷与享受。高科技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艺术都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必然成为21世纪的一个趋势。科学是人求真、求规律性的本能的产物,艺术是人类追求精神和情感性的创造物。其实艺术和科学都具有对现实和传统中某些现象批判的一面,但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充满好奇和欲望去观察世界,他们都试图寻找新的方法去表现一个新观念和创造一个新的现象。对科学家而言意味着通过发明、发现去追寻真理,对艺术家而言则是敏感地提出争议的问题和体验一种新的感觉。
  科学家与艺术家,他们都以探索的眼光看世界,用观察力和想象力寻找答案。科学家的工作是寻找真理,实现现象然后把它们分类、命名;艺术家的工作就是以更复杂的现实关系、视野和艺术语言更丰富地了解、假设、激发、解决这个神秘而复杂的世界问题,更侧重于感性和个性,甚至表达科学无法实现的感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家的就开始在生物、物理、数字领域寻找艺术表达的可能性,艺术家提出了我们当下最感兴趣的问题:生命怎样认识自然物,从而更好的活着。科学家也不断地为艺术家提供科技形态及资讯,艺术家为科学家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和素材及个性思维。
  科技进步是一把双韧剑,给人类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潜伏着深重的危机,直到人类的毁灭,如何化解人类危机也必须从人们心境加以改变,改变这个星球的主人的欲念。人的思想也是一个复杂的载体,人都有相悖的心理诉求。即对人工化、技术化不自然心理的反弹,则向往对于自然原动力、微、情感、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的憧憬,也是对当下经济消费时代异化人的一种精神补济。在这个欲望与压力并存的年代,历史深度越来越平面化,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并存,信仰、信誉的缺失与不确定,都滋生了浮躁与精神的茫然:心慌、紧张、恐惧、抑郁、易烦易躁、工作效率下降,心理疾病越来越普遍,“微——生“亦成为新的心灵需求,犹如我们城市人们对田园的渴求,休闲、旅游、瑜珈、心理医疗必会成为精神需求。“超自然”就是在不自然的同时,更要依托“物”这个裁体,这样才能使人类未来长久的良性的发展。
  
  2010-6-3于宋庄美术馆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