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设置
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的新媒体艺术系科,从2003年建系以来,中国美院新媒体系的创作课程一直贯穿着本科教学的始终,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展学生得思维宽度,最终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新媒体系一直聘请国内当代艺术家为客座教席,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如艺术家徐震、施勇、陈劭雄、杨振中等先后担任过创作课程的外聘教师。这些被聘请的艺术家共同的特点为:a、均为在创作第一线比较活跃的中青年艺术家,有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显著的个人艺术特征;b、均以录像、摄影、动画、装置、行为表演等当代艺术流行样式为创作载体,艺术语言符合国际当代艺术语境;c、均具备善于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性格特点,思维活跃、表达准确,比较擅长把思想观念转换为适当的话语进行表述;d、均对当代艺术的教育实验,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兴趣。
在2008年4月,中国美院新媒体系系主任张培力教授邀请了周啸虎、唐茂宏、金锋(小)、曹恺四位当代艺术家担任新一轮创作课程的客座指导教师,授课对象为新媒体系二、三年级混合编成的本科生(不包括后来加入的少数进修生、留学生),课程设置时间为四周。在此时间段内,每位学生将完成一件作品,作品的媒介载体、艺术语言、观念思想均无任何限制,故该课程名称被定为“自由创作”。
根据学院要求,在课程结束后,将在院内公开举办学生作品展。但是并非每位学生均有此展览机会,在学生的创作中,将有60%以上的作品被淘汰出局,只有不到40%的作品可以最终入围展览,此种方式基本上可以和西方高校的教育淘汰模式接轨。
2、课题确立
通过一个具体事件的行为实施,从而让学生寻找到一个思考方向,并在此方向上探究出一条创作路径,最后由此路径延伸到作品的终端。这是“自由创作”课题确立的基本思路。
根据这一思路,唐茂宏提出了把“技能学习”作为具体事件的内容(在此提议上,艺术家邵一和张辽源亦参与研讨并有贡献)。这里的“技能”概念十分宽泛,在随后周啸虎和唐茂宏、金锋(小)共同制定的技能选项表格上罗列了44项,从白铁工、木工、泥瓦匠到太极、织毛衣、园艺、调酒无所不有,并留有空白项以供学生自己填写新的技能选项。
具体而言,就是由学生自由选择一项非艺术性质的“技能”,在一周至十天的时间段内强化学习,在最大限度下尽可能掌握该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产生作品的方案。然后,学生再选择一门自己可以熟练驾御的媒介语言,直至最终将作品制作完成。
此方案在报送新媒体系后,得到了系主任张培力教授的首肯,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张先后数次和周、唐、金、曹四人研讨相关细节,并指派了陆杨、高旭、黄洁慧、田进四名硕士研究生担任教学助理。
3、教学进度
第一周,教师分发给学生三份文件,分别为“教学进度和要求”、“技能选项表”、“技能学习日志表”,教师通过学生对“技能选项表”的填写,对学生技能状况进行摸底调查,随即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将要学习的新技能,并和指导教师共同探讨该技能学习的可能性、难度、以及各种情况应变。
第二周,学生进入新技能学习阶段,在学习技能的同时,通过摄像或摄影方式记录下学习的过程(自拍或者由第三方拍摄),同时每日填写“技能学习日志表”,从两个方面用文本方式给予记录,第一个方面为技能学习内容和掌握情况,第二个方面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体会和产生的问题。日志表将以电子邮件方式传给每人的指导教师,教师通过此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状况和进度。通过影像和文本两种方式的记录,将作为最终作品的补充。
第三周,学生返校后被分为四组,每位指导教师带领一组,分别观看影像记录,分析日志表,学生就技能学习过程进行表述。在此基础上,每位学生提出了三种以上的作品方案,以供讨论,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探讨其方案的可行性,并通过一个最终确认的方案。
第四周,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本周应该是学生将方案进行实施的时间段。事实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方案未能通过讨论,或通过讨论后在材料准备上发现不具备可操作性而陷于停顿,而又被迫更改方案。故实际上本周延伸了第三周的方案讨论形式,并由分大组讨论逐步递减为三、五人的小组讨论,乃至一对一的个别交谈。
4、学生展览
最后的作品实施阶段不得不放在第五周以后的课余时间,在此阶段,教师仍然通过网络教学方式和学生保持联系。第八周的时候,在新媒体系四楼工作车间进行了作品预展,周、唐、曹三人对作品进行了集体评分(金因出国而缺席),从而遴选出30件优秀作品参加最后的展览。学生作品展《来了!》由陆杨、高旭等四名研究生带领学生自己完成了策展、海报设计、布展、开幕等一系列工作,在学期结束前顺利举行。
解析
1、从作业到作品的概念转变
在第一堂大课上,笔者具体对学生谈到了作业与作品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作业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掌握,而作品却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艺术语言与创作观念并重;前者主要对象是授课教师、校学术委员会等评估单位,后者是主要对象是社会公众、专业群体。由此产生的创作目的、方法、心态等均不相同。
因此,笔者明确提出此次课程的要求,当以作品的创作为标准。这对学生而言,是从被动地完成作业到主动地创作作品的一次概念转变。
2、从技能学习到方案确立
技能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提供了一个创作思考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成为一个无形的限定。在一开始有不少学生的思考会因此受到束缚,如某浙江东阳籍男生回老家学习了东阳木雕,结果在出方案的时候始终无法摆脱“木雕”这一样式的控制。在这一关键点上,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突破技能的具体限定,拓展思维空间。故在研究作品方案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种方向的途径:
a、感觉方向,如某女生在学习编织毛衣的经历中感受到了乏味和重复,并由此产生了烦躁的感觉,而同样的感受最后在其多媒体装置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观众进入悬挂着蚊帐的狭小空间后,戴上耳机可以听到单调烦闷的蚊子声音,同时监视器上不断地重复着的一行字幕“床前明月光”……
b、材料方向,如前所叙述的男生,最终在东阳木雕使用的材料——各种不同的木料上找到了感觉,并因此收集了各种不同纹理、色泽、质感的木材为原料,以传统烹饪的片、块、丁、条等各种刀功制作了一桌杜撰的“满汉全席”。
c、行为方向,如学习舞蹈、跳水的学生转向内容不同的行为表演等。
事实上,课程有将近一半的时间被消耗在方案确立过程中,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主要的关键点。而方案从思考成熟到口头表达,再到文本化、图像化、乃至计算机辅助制作虚拟化,这也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不少学生在考虑方案完成后,更愿意跳跃中间环节而直接进入创作,实际上,在当代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方案的制作和提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从方案到作品的实施过程
从方案到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把观念通过视觉语言阐释后,表述出来的一个过程。在这里,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方案的可操作性。如某学生的方案是握住一块编织品的一个线头,然后将编织品当作风筝放飞,风筝越远线头越长,直到风筝完全被拉长为线而导致消失。这个方案在想象中很有诗意也很有视觉效果,但是仔细一想,就发现其实是有悖物理学而无法操作的。类似的想法出现在学生的方案中,并不以为奇。
在方案的制作过程中,材料的准备(或素材的拍摄)十分重要。在此次课程中,新媒体系学生展示了他们收集材料的能力:从窨井盖、水泥电线杆、冰块、棉花糖、头发、骨骼无所不有。材料准备的好坏往往直接会影响到作品的品质,很多在制作过程中缩水的方案,就是因为材料准备得不充分、或者根本无法落实。
另外一种情况是对材料性能把握的问题,因为对材料性能了解不够,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无法达到预想效果,从而缩小原定方案的规模、难度,乃至被迫放弃原方案,此类情况也不在少数。如某女生一直对软材料硬化感兴趣,她先后尝试了油漆、胶水、涂料等多种化学材料,试图把服装硬化成人形,最终不得不放弃而更改方案。
4、先修课程对媒介选择的影响
长期以来,张培力教授利用其广泛的人脉资源,遍请各艺术门类艺术家为客座教席,如姚大钧(声音艺术)、飞苹果(互动媒体)、吴文光(纪录片)和文彗(肢体语言)夫妇等,均为在各领域内有独特建树人物。他们的先期介入,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基础不仅仅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更多地是体现在通过技术表达观念的能力上。因此,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比较熟练地使用录像、摄影、动画、装置、声音、行为表演等多种媒介,这些先修课程使学生在进入创作状态时,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媒介来表达其创作观念。
相对而言,二年级学生的先修课程要少于三年级学生,尤其缺少动画、纪录片等技能性强、适用面广的课程系统训练。因此,指导教师在授课时均需区别对待,给予二年级学生更为详尽、具体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