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潮美术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何以相对沉寂?在全国的青年艺术家大搞前卫艺术的时候,广东的艺术家在做什么?2010年9月18日,一部以“萨特与邓丽君”命名的纪录片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放映,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回答了这些问题。
“萨特与邓丽君:1980年代的广东当代艺术”展映暨讨论活动由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和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联合主办。作为第五期OCAT主题活动日的交流项目,此期讨论把关注和讨论的重点转向八十年代广东的实验艺术,特别是广州的实验艺术。
参与展映的纪录片由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拍摄,来源于该机构起源于2006年的一个艺术研究项目,这个艺术研究项目致力于记录1980年到1990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在此次展映的纪录片中,文献库的研究员访问了王璜生、陈侗、黄小鹏等14位在1980年代活跃于广东地区的艺术家、策展人和批评家,片中展示了文献库搜集的大量相关文献,勾勒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当代艺术概貌。
纪录片取名“萨特与邓丽君”,观众在邓丽君熟悉的歌声中仿佛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能买到一套新潮文库,就好像今天买到名牌衣服一样,是很难得的事。”“毕业分配的时候我要求去深圳,因为那时深圳是全国唯一能收看香港电视的地方。”在艺术家的讲述中,80年代的广东既有与全国一样的“读书热”,也有不同于内地的港台影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广东的当代艺术发展也不同于全国。流行歌曲如披头士和邓丽君、在新发展的深圳特区看到的香港电视、还有喇叭裤、太阳眼镜和成人杂志,这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香港涌入广东的西方文化产物,大大冲击了艺术家的生活、思考,也引起了艺术上激烈的实验和讨论。而当浙江、武汉、东北等地85美术新潮风起云涌的时候,广东的艺术家却少有集体的声音,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更注重艺术的个体表达和独立思考。今天,提到八十年代广东有没有新潮艺术这个问题,专程从广州赶来深圳参与讨论的艺术家黄小鹏引用了批评家杨小彦的话:“广东是有新无潮,广东作为开放前沿,艺术家很早就接受了新思想,强调艺术实验,但没有形成艺术思潮,或者说广东的艺术家没有把艺术思潮作为一种集体运动。”
事实上,与东北的北方艺术群体、杭州的池社等团体相对应,当年的广东也出现了一些由青年艺术家自发组织的艺术团体,其中,由王度、陈劭雄等艺术家组成的“南方艺术家沙龙”最具代表性。“沙龙”从1986年成立起,虽仅历时两年,只做了一次展览,但其实验精神却是后来一直发展出独特风格的广东当代艺术的先声。
以萨特和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热与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流行文化热,相互交织,形成了八十年代广东独特的文化风景。尽管那个充满了浪漫和理想的年代一去不返,但八十年代的影响其实一直延伸至今天。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时代,通过对这个时代的深入了解,并通过研究这个年代的遗产如何被后来的艺术世界所继承及背叛,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是如何发展至今时今日的面貌。据悉,亚洲艺术文献库将于2010年秋季启用一个专门网站,网站上将展示此次研究计划中收集的文献、制作的访谈和相关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