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潞:85美术运动

1. 自我认识的危机

  人类文化越往后发展,认识人自身的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蒙台涅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随着人类生存空间和宇宙空间的不断拓展,人对自身思维的认识越来越迫切,人类学与宇宙学将并驾齐驱。但是,正如宇宙具有无限性一样,人的思维与认识也是没有终极的。同时,外部空间的雄浑伟大和人类科学的日益丰富,时时摧毁着人的自明性,而且相当程度上是人类选择的结果,按马克思所说是人的异化,于是超人、超知识即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这种心态又以求知与怀疑的矛盾体现出来。而人类生存的要素即是矛盾,恐怕眼下的中国青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矛盾的一代,甚至他们还肩负着艺术家和社会学家的双重任务,这种矛盾又造成了他们的作品追求某种智慧型,其结果则是多义性。求知必然崇尚理性,随着世界性的知识阶层的出现,艺术的知识化和思维化是必然趋势,而1985年美术中的绘画学者化和泛生活化的倾向(消除知识生活与艺术神秘之间的界限)就不足为怪了。但是,“85术”的理性不仅仅是由知识性和文化反思成分构成的,还有着现实批判性因素在内,理性的觉醒,首先是怀疑,到底凡是现实即是合理的,还是凡是合理的方为现实?这种魔圈似的正反命题虽然仍在循环,但当务之急的裁决与判断是人的本性,特别是在文化转折时期。

  但是,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中,当知性大踏步行进以后,一时还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时,就会逐渐步入神秘的殿堂,“85美术”思潮中,恐怕属理性派画家最为苦恼了,既然穷理尽性是不可能的,于是宗教精神便应运而生。一位“浙江,85新空间”的作者到宝钢去,看到五颜六色、粗细不均盘根错节的金属管道,听着那管道内的嗡嗡怪响,一种神秘性伴随着某种失落感油然而生。他本来的表现现代文明的有序构成和扬弃农业经济的自然感受的理性目的为这不可知的神秘性所笼罩,他画出了这种神秘。艺术与宗教本来就是孪生兄弟,这时,只有宗教的荒谬与神秘方能解释这种神秘。

  于是这种宗教的神秘使创作主体的矛盾产生了平衡,人与宇宙和谐相处了,并且不为任何外部力量所干扰,历史与人类的某种永恒性的东西在这静观与空寂之中生成了。这即是“85美术”理性之潮的宗教精神(气氛)。

  此外,宗教教义中的某种堕性,这时反而成为他们反思传统国民性和艺术精神的武器,如前所说,他们提倡宗教中的“原则性”和“忏悔精神”。前者体现为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的有序化,后者则体现为对现实性的关注和正视现实的冷峻与不回避的态度。

  认识自我的危机产生于迷惘,迷惘是永远存在的,但人们总是追求更高水平的迷惘。这或许是一些青年画家的某种心态。

  2. 自我价值的失落与回归

  这里所说的价值并非某种现实性的功利价值,而是指的一种人的本性的价值。这价值即是判断力。人类的历史与其说是事件的历史还不如说是人的判断力不断演变的历史。随着大工业文明的出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一方面自信于判断力,另一方面也时时感到判断力的丧失,又由于人类生活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对生存状态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因此,一旦判断力存在危机,那么马上导致更强烈的对生存状况进行审视的欲望,同时,相应地也会出现一种失落感。“’85美术”作品中出现众多的“冷漠”、“木”、“孤僻”气氛的画面恐怕与这种远距离的审视有关。这种远距离的审视正是出于摆脱主体判断力丧失的窘境的动机,因为“人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准。但是,人必须放弃这种虚幻托词,放弃这种小心眼儿的、乡巴佬式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方式”(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因此,跳出原有的生活圈子去审视生活而且要站得高些、远些,天上、地下、横向的、纵向的、多角度地审视,即是强化判断力和主体意识的必然途径。“85美术”中出现那么多宇宙、时空意识的作品,即体现了这种有意或无意地回归主体判断力的愿望。同时,这也是一种挣脱农业经济式的自然感受型的落后生活圈而步人城市文明的现代生活圈的现实需求,是参与世界文化的自强心的体现。

  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认识欲望,审视不等于超脱,批判不等于否定。尽管许多青年画家的审视可能是无意的,但也并非是赶时髦,说到底,其内心存在着这种潜意识。

  因此,如果我们不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层次上去分析目前青年画家的“孤僻”、“冷漠”或者“躁动”、“扩张”,而只是从以往形成的某种机械社会学的模式去贴标签,则必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窘境。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心理状态方面的分析。

  总之,’85美术运动是随着党的开放政策而来的好现象,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构筑中国现代美术体系走向世界文化的又一次跳跃。没有运动,没有历史,也不会有大师,而认识运动,跨越历史,还要由大师来完成。这里我们应记住孔德的这句话“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历史”。

  (本刊发表时略有删节)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