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边缘与个人——上海现代艺术生态景观概述 

  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环境应包括艺术家、批评家、传媒、展示空间、市场等几大环节,而一个艺术生态环境的良性运作则跟这几大环节之间的畅通与否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运作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上海的现代艺术生态环境从整体来看是不太理想的,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就批评力量来说,和北京相比,上海专门从事现代艺术评论的批评家,数量相当有限,仅有吴亮、李旭、朱其等几名,既从事艺术创作又涉足艺术批评的则有徐虹、王南溟和李超等。

  传媒方面,专业性、学术性的美术刊物在上海尚无一家,仅有一些普及性的艺术类杂志如《艺术世界》、《上海艺术家》等偶尔会登载一些有关现代艺术的内容,上海美术馆定期印行的通讯目前也尚未取得公开发行的资格。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一位艺术家都对这种现状表示出或多或少的不满。

  从展示空间来看,随着上海近几年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各种类型的艺术展览场所数量不断增多,环境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目前,上海重要的展览场所有如下几家: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朱屺瞻纪念馆、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另外,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也设有较高规格的大型展厅,不过这两家很少举办国内的现代艺术展览。上海美术馆将在一九九九年十月搬迁新址并全面开放,很多美术界人士对此寄予厚望。

  上海艺术市场的发展和国内艺术市场的普遍情况类似,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规范化的运作机制。现代艺术家作品的出路,好一点的是被海外画廊经营,也有画商零星上门购买的,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卖不出去,仍保留在画室。由瑞士人何浦林开的香格纳画廊是上海唯一一家经营现代艺术作品的画廊,经营对象主要是上海本地及周边地区具有前卫风格的艺术家的作品。其它几家较有名气的如凡达利画廊、角王画廊等则基本上从事画框、有限印刷品和商业性绘画的经营。上海的几家主要拍卖行如朵云轩、国际、新世纪等主要经营古董字画,尚未开辟现代艺术的业务。一九九七年十月上海举办了首届艺术博览会,规模、质量和其它地方相比均有所提高,然而,真正成交的很少,博览会的举办终究是一种商业行为,就这点来看,这次的艺博会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不过,不少上海艺术家对上海艺术市场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随着上海经济实力的增长、上海在国内外影响力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上海,对上海的现代艺术感兴趣。

  一个良好的艺术生态环境确实对一个地区的艺术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从事现代艺术活动的人士来说,这将意味着展示、宣传、卖画以及对外交流等机会的增多。但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作、艺术探索来看,外部环境所谓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笔者曾就上海的现代艺术生态环境是否有利千艺术家的个人发展这一问题,征询过被采访的艺术家。在提出诸多不满以后,基本上他们认为上海还是适合自己的,虽然象北京在美术运作的大系统上比上海健全,艺术交流活动也频繁,但是在上海自己更能潜下心来搞刨作,如丁乙就说:“我从小生活在上海,上海最适合我,再说一个艺术家每天都应该在画室工作”,施勇则表示:“我喜欢上海,我熟悉这里,北京太政治化了,人际关系更紧张,而上海很悠闲,艺术家不是很多,不喜表露,没有强烈的欲望要占领舞台”,胡介鸣觉得:“上海象一个前沿阵地,直接面对西方,对外来信息总会有选择地判断择取,不会象有些地方那样闻风而动”,……。

  事实上,上海现代艺术所呈现出来的多元景观,上海现代艺术家某种程度上的边缘地位以及个人化的创作生活状态,正是南上海较为特殊的艺术生态环境造成的,也正是这些特征的综合使上海的现代艺术具有了一种鲜明独立的形象。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大都市,在这个都市的行色匆匆的人流中,艺术家跟所有的普通人一样,他们混迹其问.为个体的生存而奋斗,为心底的不泯灭的艺术梦想而奋斗,尽管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每个人采取的立场各不相同,有理想主义的,有现实主义的,甚至也有机会主义……


视频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