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财商频道 > 详细内容

利物浦双年展——以双年展振兴城市

2009年1月16日来源:作者:
尽管今天绝大多数双年展皆以城市来命名,并且多半视艺术为塑造城市品牌与国际行销的手段,但少有如利物浦双年展者,不满足于只将利物浦当作艺术的展场,更期望让她成为启发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甚至作品的主题或内容。事实上,利物浦双年展自成立以来,除了以当代艺术为核心,从构思到组织,都是环绕着「利物浦」这座城市而展开,寻求展出作品与利物浦的历史、文化、社会脉络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和契合性。为达到这个目标,利物浦双年展不论是在时间或经费上,都提供了受邀艺术家非常优渥的工作条件。展览中有相当一部份作品都是艺术家专门针对利物浦双年展而构思、由双年展(或合作与赞助单位)出资制作的艺术计画。如2004年利物浦双年展在230万英镑的总经费中特别编列了75万英镑的预算,专门用来提供艺术家制作新计画;而艺术家也早在展览开幕前一年接获邀请,并到利物浦勘查现场和认识这座城市。
当然,这种不完全属于自发性的艺术创作方式(多少有点命题作文的味道)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与价值?艺术家是否靠一种蜻蜓点水的接触、抑或更全面的研究,就能构思出与城市/市民真正有共鸣的作品?艺术家是否必然能够提出比其它人更敏锐、更原创的见解?甚至,展览中的作品是否必须与展地有交集,才算有意义?--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然而,相较于90年代以来所成立的许许多多双年展(尤其是处于文化弱势或边陲位置者),多半倾向将展览构思和组织的权力,完全交棒在一位(或数字)知名(或过气)、在国际艺坛上长袖善舞的(西方)策展人的手上,以大批输入当下正红的艺术家和作品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快速搭起一座具「国际面貌」的艺术舞台,来证明自己的国际化与专业化形象,却与当地的艺术创作和体制严重脱节,甚至对抗冲突的情况而言,利物浦双年展对于全球化时代中,当代艺术的创作与展览如何沟通在地与全球、过去与未来、艺术与城市这些问题,开创了一个深具自觉、反思与责任感的模式。
利物浦双年展与其它多数双年展另一个不同之处是:重视与当地既存艺文体制间的串连合作。事实上,负责筹组利物浦双年展的「利物浦当代艺术双年展股份有限公司」(一个融合慈善与公司的混合体),包括执行总监路易士.比格斯(Lewis Biggs)在内,是一个仅有八名全职人员的小型工作团队,却能打造出号称英国最大规模的当代艺术活动(今年「会内」、「会外」大大小小的展览估计有十多项,展出超过四百位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是能够善用和结合利物浦当地不同机构、单位以及其它个人或艺术团体的专业知识、组织能力与经费,包括泰德美术馆利物浦分馆、沃克(Walker)美术馆、蓝衣(Bluecoat)艺术中心、开放之眼(Open Eye)艺廊、FACT艺术和创新科技基金会、约翰.摩尔(John Moores)基金会等。因此,确切说来,利物浦双年展与其说是一项结构严谨的组织,不如说是一个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卷标,能够允许许多不同机构和计画加入;她不仅仅只是一项大型当代艺术展而已,而更像是一场由利物浦不同美术馆和艺术中心共同参与打造的当代艺术嘉年华。
利物浦双年展寻求与利物浦城市全面、密切结合的努力,同时见于作品展出地点的多元、分散(今年作品展示地点数量超过50个)。自成立以来,利物浦双年展不断尝试将文化能量从主流美术馆中释放出来,将非典型文化空间如城市街道、购物中心、学校、社区中心、教堂与废弃工厂等,转化为当代艺术的场域。因此,对于观众来说,利物浦双年展不只在探索经验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同时也是发现与体验利物浦不同属性、不同型态的地区和空间的难得机会。
另外,从近十年来日益受重视,且在许多大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中占有愈来愈大份量的「文化观光」角度来看,利物浦双年展与利物浦城市振兴计画之间的互相渗透与结合,同样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范例。如果说,利物浦双年展初期的酝酿与筹组,完全属于艺术界的自发行为(获得商业巨子暨艺术赞助人James Moores的全力支持)。然而,很快地,利物浦市政府敏锐地看到了利物浦双年展作为一项标榜国际与当代的艺术活动,不仅聚集了许多英国与国际艺术人士的参与,同时受到国际媒体高度关注,更重要的是她吸引了许多艺术朝圣客的前来,大幅提升了利物浦旅游业的收入。这正好与利物浦市政府自90年代以来积极开展的城市振兴工程方向一致。
利物浦于18、19世纪曾是大英帝国最重要的远洋运输港,在最辉煌的时期里曾是英国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城。然而,自船运业没落之后,利物浦面临经济衰败、人口流失等社会问题,长期以来被与高失业率、高犯罪率、城市破败脏乱划上等号。过去十年间,利物浦市政府试图走出经济萎靡的瓶颈,雄心勃勃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振兴工程,全面整顿市容、交通、治安,并且决定朝向文化观光经济的方向发展。今日,利物浦双年展并非一项单纯的艺术活动,而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一环,是利物浦城市振兴蓝图的一部份。这也同时意味着,市政府一方面以大笔经费挹注支持举办,但同时也对她进行「绩效评鉴」,除了每届双年展内容的学术品质与观众反应,更重要的是,累积数届展出所产生的效应。亦即从实际角度来说,双年展对利物浦的文化基层建设产生了哪些改变?带来多少观光客,多少经济效益?截至目前为止,利物浦双年展在发展文化观光与城市振兴中,扮演了重要火车头的角色。利物浦于2003年6月被选定为2008年欧洲文化首都(这除了意味着一年到头将有多元文化活动的举行外,也代表了不可忽视的观光产业收入)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正是因为2002年第二届利物浦双年展展现了庞大的活力与创造力。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