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建筑
历时17年,艰难出世的悉尼歌剧院终于在1973年9月落成,立刻成为世界公认的建筑杰作。整个建筑坐落在高高的混凝土平台上,这个高台的构想是乌松从玛雅遗址获得的灵感,认为它们体现了玛雅人对自然环境的敏锐感受力。歌剧院分为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体积相当于20层高的大楼。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3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1个则背向海湾侍立,很像是两组打开倒放着的蚌。虽然一度被公众理解为风帆造型,然而乌松晚年时披露其实创意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14瓣的建筑可以结合成完美的球状体。这座予人无限遐想的建筑三面环海,左边是气势磅礴海港大桥,右邻军港,背倚悉尼市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前面蔚蓝的海面上浮动着点点白帆。建筑师巧妙借用自然界原形与四周风光的和谐交融,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一笔。然而很难想象,乌松却从来没有亲眼目睹过悉尼歌剧院。在1973年10月举行的悉尼歌剧院落成典礼上,乌松没有获得邀请,主持典礼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甚至连这位设计师的名字都没有提到。

雅各布森和哈姆布莱德在1967年设计的Cylinda-Line厨用不锈钢系列
斯普雷克尔森设计了巴黎城东西轴线上的现代凯旋门
虽然接任的澳大利亚建筑师们遵循乌松的理念集体完成了歌剧院剩下的设计工作,保证了歌剧院非凡的外观效果,然而他们却将内部的设置做了较大改动,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包括音响效果的质量和表演空间的不足。另外,澳大利亚建筑师一贯阴沉冷俊的野兽派风格也与犹如扬帆出海的歌剧院外型大相径庭。歌剧院托管会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和乌松沟通和解,以说服他加入室内重修工作中,特别是休息厅的设计。乌松为歌剧院室内重新设计了灯光背景装置,铺设了木地板以及粉刷了屋顶的混凝土横梁。大厅的中央装饰品是乌松设计的一块长14米的挂毯,图案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德国音乐家小巴赫的交响乐。这块挂毯不仅将房间单调的灰白色墙壁装饰一新,也用科学的方式将这面面对大海的墙壁做了声学处理,其效果得到悉尼歌剧院院长的称赞。当时年事已高的乌松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前往澳大利亚,而把建筑现场的工作交给了他的儿子杨·乌松和澳大利亚建筑师理查德·约翰森。
2003年,乌松获得悉尼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也获颁了建筑界最高荣誉“普里茨克建筑奖”。评委会认为,乌松当年远超时代的创造性和技术是导致他当时遭到否定非难的原因所在,而正是他的坚持铸就了一个改变整个国家形象的建筑,其实“建筑中貌似不可能的伟大是可以实现的”。评委会也提到乌松的作品受到了玛雅、中国、日本和伊斯兰以及他自己的文化根源即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的影响。乌松“将这些远古的遗产和他自己独有的关于合谐秩序、将建筑视为艺术的意识结合了起来,创造出与环境相关的有机结构”。
2006年3月,伊丽莎白二世为悉尼歌剧院新落成的西柱廊剪彩并在典礼上对乌松进行表彰。西柱廊由乌松设计建造,在离开40年后,他最终得以实现对这座建筑的最初设计构想。此时已经88岁高龄的乌松更无力重返悉尼,仍由他的儿子代表接受荣誉。其他由乌松参与的重建计划目前仍在进行中,包括对歌剧院地板的改造。2007年悉尼歌剧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已然成为一个世纪的象征,每一年要迎来750万人次的参观者——这正是乌松建筑理念的实现,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人与人更美好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