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是欧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一直贫乏,这形成了丹麦人世代尊重自然,努力从最少的资源中获得最大利用的传统,丹麦建筑师也注重在建筑内部营造更舒适和温暖的内饰效果,以更适合人类居住。

雅恩·雅各布森设计了英国牛津的圣·凯萨琳学院新校园

斯普雷克尔森设计了巴黎城东西轴线上的现代凯旋门
除了大自然,丹麦的建筑师也重视从其他文化中汲取灵感。以乌松为例,传统的欧洲建筑教育认为学生应该往南也就是到罗马、庞培、雅典和希腊寻找文化的根源,然而乌松却往东到了中国和日本,向西到了墨西哥。在悉尼歌剧院的设计中,从玛雅遗址和中国宋代宫殿所获得的灵感被应用其中。这种从异域获得灵感的例子在丹麦建筑中比比皆是,却并没有使丹麦建筑失去本身的特质,而是一次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因为建筑师总在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赋予建筑新的形式和内涵。
丹麦的建筑师坚信,任何事物都可以经过他们的设计而变得更加美好,因此他们广泛地参与到各个领域的设计,从一副眼镜到一座大桥都是一种挑战,他们认为二者在本质上并没有不同,只是尺寸大小的差异。
“建筑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让人们相聚的地方”,这个质朴的理念是乌松和另两位建筑大师阿尔瓦尔·阿尔托和路易·康共同推崇的,多年来已成为丹麦建筑师的共识。尼采以前说“建筑是权力的雄辩术”,来自丹麦皇家美院建筑学院的副教授、建筑师克里斯托夫·哈朗博士认为,建筑师应该如何使用手中的权力?一把刀可以是武器也可以是工具,这就对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要求,相对于越来越怪异冷漠的高楼大厦,“现代建筑最应该的是鼓励生命,鼓励人们对建筑的兴趣,而不是成为建筑师的个人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