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财商频道 > 详细内容

[专访]广州新电视塔设计者马克·海默尔夫妇

2009年3月3日来源:外滩画报作者:

B:马克的建筑女性观是否和芭芭拉有关?
H:肯定有关的,不要忘记我和芭芭拉是搭档。我喜欢和女性共事。但是建筑界是男人的世界,在设计电视塔的过程中,芭芭拉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男建筑师喜欢扎堆讨论,芭芭拉融不进去。不过,别人对她都非常尊重,觉得一个女性在男性世界里独立工作很了不起。
B:据说“细腰”设计是政府的要求,是这样吗?
H:这是双方的要求,既是政府、客户的要求,也是我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细腰”设计是一次挑战,因为在最细的部位要放进电梯、竖井、应急楼梯,还要放下中心核。同时,它必须是最细的。“细”有多种概念。在生活中,有人瘦到厌食,有人暴饮暴食导致肥胖症,这些都不健康。我追求的“细”是和谐的,既考虑资金、金属材料的问题,又要考虑建筑美感、技术能否实现,还得考虑能否符合规章。设计是一个找方法确保方案实现的过程,不能一意孤行,固执己见。

B:在施工现场,看到自己的作品正在拔地而起,你们的感觉如何?
K:当我站在电视塔的最顶端,非常骄傲。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每次看到它就很骄傲。女儿是我的心血,而我的灵魂都在电视塔上。
H:一开始,电视塔的设计和想法完全出自我和芭芭拉,除了我俩,没人相信能造出这样的建筑。当设计进入一定阶段时,突然有上百人围着我们,就像你刚当父母,开始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有很多人教你怎么做。当电视塔造到一定阶段,一起参与的有上百人,我们好像突然没有发言权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心理转变过程。当你把孩子养育成人,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至于他今后怎么生活,最好的态度就是信任他,因为我已经把我的观念灌输给他了。
B:经历过“9·11”和四川地震,人们都对高楼心有余悸,你们怎样让大家克服高楼恐惧?
H:我理解大家。不过高楼其实比矮楼安全,因为矮楼和地震的频率会产生共振,而高楼不一定。另外,高楼采用的钢筋比水泥柔韧。地震是自然现象,“9·11”是恐怖分子袭击,我们考虑了这点。在结构上,如果有外力撞击,电视塔马上会分担、消解某一点的压力。在设计上,电视塔分内外两层,内层中心核是一个圆形的混凝土柱子。不可能有外力来冲破这两道防线;而如果遇到其他危险,人员撤离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尽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但是高度本身是没有办法克服的,就像登山登到一定高度时,总会有风险―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人们也许会问,既然有风险,那么为什么还要登山?为什么要建这么高的建筑?因为我们想超越自我,明知前面有风险,但是我们要做一件从来没人做过的事情。
B:电视塔建成后,将是广州的地标建筑,同时也是你们的梦想之作。这两个意义,你们更看重哪个?
H:实现梦想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到目前为止,广州电视塔是最接近我梦想的一座建筑。在设计时,大家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不可能实现,我们遭到很多批评。现在,它即将建成的事实不仅证明在建筑上存在一种新的技术可能,而且打破了既有观念,这是最重要的。
K:我和马克对这个问题的意见不统一。我觉得电视塔在中国建成对我们的意义也很重要。
B:你们的事务所有中文译名“信基”,名片也有中文版,看得出你们对中国很重视,为什么如此重视中国?
H:第一个原因是我和芭芭拉酷爱旅行。大学毕业后,我们拿到政府奖学金,用了一年时间周游世界―在非洲待了半年,在印度待了半年,还去了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我们第一次到中国是在1994年,第二次是1997年。旅行也是积累建筑知识的过程,比如我们注意到非洲把沙子、泥土等用作主要建筑材料;第二个原因是,现在一切事情正在中国发生,如果你要去中国,必须现在就去!因为中国正在急速发展,机会只有一次!在欧洲不论建什么,方案都要经过层层审批,有一种猛踩刹车的感觉。
B:马克曾经批评现在的主流建筑太肤浅、太保守。这是打击面很广的批评,你真的这么说过吗?
H:是的。目前大多数建筑都不是真正的建筑设计,只是造房子而已。它们遵守了很多条条框框和规范。房子虽然是新建的,但是其实都是老房子。因为建得太快了,很少有人关注建筑本身,也没人留心世界的变化,更没有考虑将来。作为设计师,除了关注设计,我还关注很多社会问题。你可能觉得我很天真,我希望用建筑改善世界。我很关注环境、人口等问题,当下世界越来越扁平,应该保持地区特性还是全球化?这些被广泛讨论的问题,我都很关注。
建造房子要有长远考虑。阿姆斯特丹建于17世纪,我们生活在17世纪的空间里。但是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那些老房子共处时,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任何建筑一定要考虑它的质量、将来。我要建的房子是100年之后仍然可以使用的,能够决定居住者的生活、居住环境的。否则,100年以后,我们又回到诺亚方舟上,船上都是没用的乱七八糟的东西。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