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民营企业之后的第三梯队则是投资人群体,这个时期的特征一个是人员构成的国际化趋势加大、全球化市场态势形成,另一个就是金融操作模式的借鉴和引入,短线套利的操作越来越成为家常便饭。比如如今仍被圈内津津乐道的刘小东《三峡移民》,印尼送拍人一次2200万人民币入账,而其一年半前从画廊手里拿到这张画大约是150万美金,短短的这点时间抛出获利成为短线投资的成功案例。而另一个案例则是美国的画商阿奎维拉,他从经纪人麦克·高迪手中以低价批量购入其收集了三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时隔不久它们就被在苏富比拍场上抛售,命名为“仕丹莱收藏专场”拍卖,结果市场表现出奇得好,这位买家赚地盆满钵肥。当有人批评他的短期运作行为的时候,这位画商理直气壮的回答其购买的时候本来就是为了赚钱的,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品变现快、差价大。从以上的两个案例来看,显然有些价值评判因素已经与之前的时期完全不同了,商业卖点、新闻性、事件性和国别流行性等因素上升逐渐成为主导因素。
从收藏型市场到投资型市场所带来的价值判断变化
长久以来整个艺术品市场都属于收藏型市场,一端是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一端是作为收藏力量的收藏家、博物馆等,在这之间有美术史学者、批评家、媒体等,相对来说环节简单。其特点是较多看重艺术品自身的历史的、学术的、技艺的价值,外围世俗因素、商业因素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并且流通周期较长,基本上倾向于以时间换增值。也就是说在收藏型市场结构的框架下,艺术品的价值判断除了美术史的价值和美学价值之外一定时间沉淀的历史性仍是重要因素。这一方面的较为经典的例子是在摄影作品的价值评判方面,美国的彼得·福尔克(Peter H Falk)所建立的福尔克·理德兹(Falk-Leeds)摄影评估系统是这一方面的一种尝试,他将影响摄影作品价值的诸多元素一一区分列举,并为之标出相应的分值,最后这些分值的综合就是某一张作品的价值额度。
而当艺术市场的内核开始由收藏主导变为投资主导的时候,轴心的变化也带来了价值判断系统的结构变化和比例调整。在投资的框架下,诸多金融操作模式和价值判断标准被引入,比如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梅建平就和其合作者一起推出了一个艺术品市场分析指数“梅摩指数”,为金融化趋势下的艺术品投资提供评估标准。在这样框架下资本的流动性、变现难易度和全球资产配置等前所未有的一些因素成为了外在的强悍推土机,在资本逐利的骚动下原有作为价值评判的学术力量和机构权威逐渐有被变为加值工具的危险,他们本身的内容不再重要,而其作为名牌商标授予的符号价值却被日益看重,成为被收买来加冕的工具,学术力量在这个系统中处在一种有些尴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