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央视为邻
2009年3月12日来源:《三联生活周刊》作者:
CBD核心区的平民生活
央视新址工地坐落于东三环和朝阳路交叉路口的东南角上,这一带是北京CBD核心区。新址西侧沿三环往南向国贸桥方向,依次是泰康人寿、民生银行、普华永道、国贸等高级写字楼。新址北面的朝阳路一侧则相对不那么繁华,路北几栋红色的旧民宅建于上世纪50年代,已经在拆迁中。在路南,央视文化中心工地北侧,从西往东依次坐落着3栋居民楼。火灾发生后,这3座居民楼中的600名住户被疏散安置在附近10多家宾馆、饭店中。新苑三号楼是3栋楼中最西边的一栋,最靠近起火的央视新址北配楼。
这栋楼的窗子很小,整齐又密集地排列着,“一门12户”,每户约在60平方米左右,都居住着一家两三代人。楼里有200户居民,因为拆迁,2005年搬走了将近一半,还有100多户人家因为不满于协议价格,没有在拆迁协议上签字。“我们这楼才给1.6万元/平方米,对面街道的小旧楼还给3万元呢。”三号楼的居民们大都是上世纪70年代,甚至50年代就起就住在附近的老住户,房产一代代传下来,“小一辈都是老一辈看着长大的”,“邻里上下都认识,很和睦”。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朝阳区成为北京市工业基地的主要所在地,化工、汽车、机械等传统产业都集中在这里。大型厂房遍布,据老人们回忆,现在央视新址所在地,原本是北京汽车制造厂,这里老一辈的住户也大多是附近厂里的职工。当时住宅是成片的平房和简易楼。“这里一点不偏僻,因为有大工厂在,生活配套的设施在当时也都比较完善的。那时候朝阳路这块儿还是一条小马路,划分了自行车道。路边上都种上了树,可整齐了。”
胡明光的父母从1971年起就住在这里,刚开始住的是平房。1979年大地震后,经过统一的危房改造,一家人也住进了四户、两户合居一套的简易楼。这种简易楼存续了近20年时间。上世纪80年代前期,紧邻北汽厂的大北窑一带建立了朝阳区公共汽车大型起始站,东三环也开始建设,逐渐变成北京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北汽周边更是建起了国贸中心、中服大厦、招商大厦等当时最高档的写字楼。1993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北京市商务中心规划》,将CBD的范围确定为西起东大桥路,东至东三环路,南起光华路,北至朝阳路。北京汽车厂也就是现在的央视新址,恰好位于这个初始版图的边缘。胡明光们始终享受着的,是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他们为自己聪明的选择自豪——没有选择在东五环以外的新房子,那里虽有80平方米却远离了中心的便利。
1994年北京CBD开始建设,大量简易楼拆迁,邻里们被分到不同地区的过渡房。幸运的是,在距北汽4公里的十里铺住了3年过渡房后,1998年10月,胡明光一家又回迁到了北汽旁新建的三号楼。CBD的商业写字楼和高级百货商场越建越多,在一片拆迁大潮中,三号楼奇迹般一直留存下来。居民们大多很有本地“土著”的自豪感,并不觉得狭小的居住环境和周围的繁华格格不入,相反,他们一致认为CBD带来了无穷尽的幸福感。交通让居民们感到惬意:附近的立交桥建了起来,邻近东三环,地面公交网四通八达。2008年7月北京地铁十号线开通以后,从三号楼到金台夕照站步行时间只有5分钟。
尽管地处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带,居民们却根本不用为物价发愁。对他们来说,只要不搬走,繁华就意味着一切便利。“红领巾公园、水锥子、小庄、石佛营都有早市,拉辆旅行车就去了。葱6角钱一斤,萝卜1块钱六七个,便宜得我们都觉得人家农民真是不容易。”对于老人们来说,附近遍布的医院让他们感到安心:“平时可以去小庄医院,有了大毛病还可以去朝阳、光华这些大医院。”“周围还有公园,走到团结湖公园只要15分钟,还能扭秧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