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财商频道 > 虚拟收藏 > 收藏导向 > 详细内容

寻找逝去的家园

2008年12月16日来源:《艺术当代》作者:郑娜

冯大康油画作品《家园》

这(冯大康的家园系列油画)是一组颇具叙事性的作品。画面中的深红色砖房是典型的解放初期的家住,大多建于1950年代至1970年代。建筑作为“家园”的象征,作品中的红色代表特定的历史年代,是质疑意识形态及其理想的符号,包括着画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理解。其依依不舍的叙事情怀颇似1960年代乡土写实画家怀斯的作品,有一股不屈的力量。不同的是那些如躯干一般坚实而挺拔的建筑在孤寂之中、在简洁纯净的背景中似乎保持着尊严,尽管它正在破败、瓦解中消失,却具有纪念碑式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每一座建筑就像耸立在城市上空的灯塔,在见证着历史;又像一首喑哑的史诗,显露着沧桑与悲凉,也凝聚着精神的焦点。这是大康发自内心深处的叹息。建筑成为个体精神的象征,是即将被摧毁的卑微的个体用其顽强的尊严在无言地呐喊和抗议,更是画家对后工业时代那些失去家园的孤独人生的关怀。

在这一系列之后,大康的画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仔细观察,大致可以捕捉到三个特征:一是形势语言渐趋抽象,画面日益呈现出虚幻的空间感。二是色调处理的主观化,粉色的建筑给人以唯美的视觉观感。三是象征符号的相互指涉,画面超越具体时空的限制而成为多向的精神隐喻。

这些变化和大康个人成长的经历不无关系。他出生在1970年代初期,亲眼目睹的变迁总是在没有回过神时又被新的变迁所代替。他们没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背负的历史的沉重,也不曾有1980年代人融入现实的轻松。受理想主义教育洗礼却又被抛掷在失去价值判断的时代,和历史若有若无的牵扯,总是让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寻觅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即使明知这种寻觅乃是永远无望的精神追逐,就像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推着永远滚落的大石头,并没有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身上有某种心知肚明的“自虐倾向”,大康绘画对历史文脉的执著,对家园记忆的迷恋,正是对自我的挖掘,其间不无对人性本真的坚守于渴望。

不难理解大康近作何以更加自由,房子可以从画面的各个角落生长出来并悬置在虚幻的空间中。就在这种看似轻松的构图里,你可以体会到一种深深的危机感。这是一种无根的生长,这是心灵的虚无。与此相呼应的是房子的造型变得越来越单纯,但局部的肌理和丰富的色彩让人瞩目。也正是在这种单纯之中,透露出深深的孤独感,每张画面仅剩下一座孤零零的房子的遗骸,与之相伴的或是一杆残荷,一缕飞机掠过留下的青烟,潜伏着无法排解的焦虑,一丝清冷和孤寒就这样不经意地溢满画面。而破损、颓败的废墟,空旷、寂寥的背景,竟有一种奇特的美感。大康把心灵之于现实的摩擦,敏锐地反映到画面中,给人以微妙生动之感。

也许大康较之才气型的艺术家少了一份灵动,较之表现性的画家缺了一点豪迈,因而更具有内隐的执拗和自觉的追问精神。大康的性格质朴温厚而略带羞涩,敏感执著却不善言谈,但这种于人于世的距离正是他保持孤独与清醒的原因。在众生喧哗时身处边缘而冷眼旁观,未必不是一种良好的艺术状态。

网友评论

匿名发表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