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唯辛:文革题材的作品想一辈子都画下去
 
因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酸雨》诞生了;因为对农民工生存的思考,《工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后有了《劳动者之歌》的展出;因为对一个不能忘却的历史事件的记忆,《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也在积极的创作中,并即将在公众前露面。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创造者,一位认真思考艺术与社会、与大众关系的油画艺术家—— 徐唯辛教授。



 
 
      
滕菲的首饰设计艺术
 
大地艺术家牧源
 
高赞民:时事漫画
 
 
叶大卫的行摄世界
 
马元的观念艺术
 
一位“明星”艺术家
 
 

 
 黄鹤——躁动不安的孩子,永远不燥的画面
 干杯--当今中国主流时尚文化的符号
 还原一位“明星”艺术家的艺术身份
 今日专稿:采访石开先生
 谭平访谈录
 [专稿]走 近 周 晚 峰
 <独家专访>双色周春芽
 再回到从前--阳光灿烂的日子 章剑访谈
 我不是一个“女性”画家
 专访尚扬:为艺术插上翅膀,你准备好了吗?
 在空间里看水墨——刘庆和访谈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跳至

 
  特约嘉宾卢俊舟

  栏目缘起
嘉宾们就当前艺术界、批评界、拍卖行出现的热门问题和怪异现象,各自表达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看似轻描淡写,却是艺场不可缺失的点睛之笔。

特约嘉宾:卢俊舟,1974年1月出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县,现任今古轩艺术总监。
今日嘉宾
张见,1972年出生于上海。现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生。
田黎明,1955年出生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画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艺术委员会委员。



 张见、俊舟点评国画名家及现状
张见、俊舟点评国画名家及现状
我个人觉得,我一直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处的年代是最幸运的,为什么?比起我后面的人,我更抓住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根、尾巴,但是我又恰恰比我的师长更没有包袱,他们是有包袱的,而且这种包袱不是想甩就甩得掉的,就是时代造成的,他们所处的哪个时代强迫的。
 
 ·艺术市场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思
 ·北京的艺术博览会越办越专业
 ·中国当代艺术就是走进西方艺术么
 ·和田黎明老师的一次谈话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